TOP

数字人文语境里文艺批评的转型 | 主讲人:李道新(整理:李丹舟)
2022-12-10 18:59:22 来源:深圳文艺评论 作者: 【 】 浏览:229次 评论:0
微信图片_20221124155316.jpg
2022年11月29日上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李道新教授为第四届深圳青年文艺评论骨干(艺术学专题)研修班带来了题为“数字人文语境里文艺批评的转型”的专题讲座。

讲座一开始,李教授便通过引证电影《阿凡达》、贝多芬的《贝9交响曲》、梵高的绘画作品、电影《劳工之爱情》等艺术作品在不同媒介平台上的跨媒介流通,以此来说明文艺叙事及其思想或情感的深度不能脱离其技术文本、物质环境、媒介载体,亦即文字、画面、声音与书籍印刷、剧院装置、美术展陈、影院装置而独自运行。由此,李教授认为技术在当前文艺批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就像斯蒂格勒所言“技术就是运用生命以外的方式寻求生命”。在此背景下,文艺批评应关注光电声学与电影的存在感、运动感、时空体验,数字特效与虚拟技术的无处不在、无微不至、无所不能,以及媒介、平台与社交网络的影响力。简言之,电影是什么?技术为什么?文本在哪里?——这些问题对当下的文艺批评提出巨大的挑战。李教授进一步通过列举“北大数字人文展”、“中国电影知识体系平台”(CCKS)以及由他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电影知识体系研究》,说明数字人文语境里的文艺批评在知识论层面诉求知识体系的价值(主体性)、在知识管理学层面诉求知识体系的组织方式(整体观)、在知识情境层面诉求知识体系的实际应用(具体化)。李教授也向学员们介绍了数字人文领域的相关著作和期刊文献,指出技术、媒介、数字、算法、数字平台+社交媒体等都在推动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的交互。在这种融合文化的语境下,人与人、人与宇宙和自然、人机之间的沟通方式发生剧变,生活方式与文艺行为被重新编码和解码,这需要我们重新理解和定义文学艺术,文艺批评同样面临着根本的转型。最后,李教授提出,在批评主体的去中心化、批评对象的普遍泛化、批评标准的协商机制等综合作用下,数字人文语境里批评模式的转型将走向新媒体批评、拟像批评、物性批评、后人类批评、人工智能批评等新范式。


 
附:李道新教授简介

李道新.jpg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艺术学重大课题《中国特色电影知识体系研究》首席专家。曾兼日本东京大学特任教授,在中国台湾、香港、澳门以及韩国、美国、俄罗斯、意大利、巴西、英国等20多所大学访问讲学。任《电影艺术》《影视艺术》等杂志编委,国家“五个一工程奖”评委、中国电影华表奖评委、国家电影局审片委员会委员等。


Tags:数字人 李道新 文艺批评 深圳文艺评论 责任编辑:master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艺术评论的危机与机遇 | 主讲人:.. 下一篇作为装置的电影屏幕——屏幕哲学..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