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6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学与现代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牛宏宝先生为第四届深圳青年文艺评论骨干(艺术学专题)研修班做了题为“作为文艺研究方法的跨文化语境分析”的专题讲座。
牛宏宝教授从陈忠实的《白鹿原》和莫言的小说创作与南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关系、鲁迅小说及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与俄罗斯文学的关系、李可染绘画对西方油画技巧的运用引入,讲解文学及艺术跨文化比较研究的方法问题。 牛宏宝教授从三个方面展开此次讲座:一、跨文化语境与“比较研究”形成;二、跨文化语境与“影响研究”;三、“跨文化语境”分析。
在“跨文化语境与‘比较研究’形成”这个部分,牛宏宝教授重点讲解了平行比较中存在的五个问题:A.配置上的随意性;B.差异性的夸大;C,“同则同之,异则异之”,无批判的列举;D,“我们”-“他们”的二元对立; E. 在知识论上的模糊性。在“跨文化语境与‘影响研究’”部分,牛宏宝教授重点分析了影响研究容易出现的问题:不仅把“影响”变成了“影响者”的单纯作为,忽视了被影响者的主体性;预先把“影响”的过程设置成了由“强”向“弱”、由“优”向“劣”施压的二元格局。
在讲座的最后一部分,牛宏宝教授重点总结了跨文化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他认为跨文化语境时代,文艺研究需要进入跨文化语境分析,具体方法如下:第一,由“跨文化历史语境”中不同文化之间的彼此渗透和交互“影响”的阐释学本质出发,“比较研究”必须在实证证据的考订基础上,深入到“影响”的阐释学层面:揭示“接受者”选择、模仿、翻译、转述和介绍异文化“他者”的深层原因;第二,作为跨文化语境分析,其知识论的目标,既不是描述不同文化的“同”和“异”,也不是清算不同文化之间“债务”的“顺差”“逆差”,更不是对文化发展进行“影响-接受”的因果论证,而是探索和揭示“跨文化历史语境”中,文化发展和知识形成的不同于“轴心时代”的基本模式和规律。由此,牛宏宝教授还总结出了比较研究的几点知识论诉求:A. “跨文化语境”的指向不是“他们-我们”的分殊,而是对可能性道路的探询,即一种超越“你-我”对立格局的“问道”方式;B.阐明“跨文化语境”作为一种新的知识形成机制,即“跨文化语境”的文化、知识形成机制是怎样运作的;C.阐明“跨文化语境”的对话精神以及话语中权力冲突。
附:牛宏宝教授简介:
牛宏宝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学与现代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国际美学会(IAA)会员,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校区高级访问学者。曾任中国人民艺术学院院长。研究领域为现代西方美学史、康德美学、美学理论、中西艺术史等。主要著作有《20世纪西方美学主潮》(1996)、《汉语语境中的西方美学》(2001)、《西方现代美学》(2002)、(美学概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2005、2007、2012)、《现代西方美学史》(2014)。译著有《小说社会学方法论》(1989)、《拉康》(1999)、《艺术基础:理论与实践》(2009)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