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艺术报》1月14日
《吹尽狂沙》
王国猛 著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22年1月出版
估计欢喜王国猛小品文的读者,也只有为数不多的知道,他是一位有着独特经历的学者型作家。这位古代文学硕士、创意写作博士,曾经是一位地质勘探工作者。在青葱岁月里,他“领略过世界屋脊的自然面貌,探索过地壳碰撞后的深层奥秘,河山满视野,天地入胸怀”。正是作家难得的人生淬炼,开阔了他的眼光、磨练了他的意志,也铸就了他的性格、激发了他的激情。这让他在日后的写作中,行文中始终拥有一种磅礴之气、沛涌之流和孜矻之劲。孟子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王国猛的写作,之所以眼光博大、能驾轻就熟游刃于学术和文学之间,应该多少得益于他早年这段难得的人生经历。
王国猛酷爱读书和写作,很早就有诗歌、散文等作品见诸报刊。多年读书不止、笔耕不辍,使他深得文章之法,既有意义,亦有意思。迄今他已出版《今日方知我是我》《微言大义》《别有根芽》等多部作品,并引起诸多文坛名家和学者的热议。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作协副主席谢有顺评论说,王国猛的《今日方知我是我》,语言纯粹、准确、简洁,体现出作者在“语言过滤方面的自我要求”。在谢有顺看来,王国猛的写作谈古论今、引用典故、如数家珍,却并没有堆砌炫耀之病,通过材料的旁征、互证展露自己的见识。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贺绍俊则认为王国猛“一直把写作者的精神担当放在首位”。如果说,谢有顺侧重于从语言和写作技巧方面对王国猛进行充分肯定,贺绍俊则从文章气场、作品气质、精神气度等方面对王国猛极具辨识度的写作进行了高度赞扬。
《吹尽狂沙》可说是王国猛写作生涯的一次“飞翔”和精进,其思想性更加深刻,技巧亦愈加成熟。仅从书名,我们就能充分体会到本书写作的艰辛和个中三昧。“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这句来自唐代诗人刘禹锡《浪淘沙》诗中的名句,画龙点睛地为我们阅读和理解这部随笔作品提供了一把无形的钥匙。文学上的小品文,指有别于以经世致用为目的的鸿篇巨制。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小品文有过辉煌的历史。小品文的写作,因其具体的年代和历史环境不同,其写作风格也各不相同。鲁迅说过:“唐末诗风衰落,而小品放了光辉。但罗隐的《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皮日休和陆龟蒙自以为隐士,别人也称之为隐士,而看他们在《皮子文薮》和《笠泽丛书》中的小品文,并没有忘记天下,正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铓。明末的小品虽然比较的颓放,却并非全是吟风弄月,其中有不平,有讽刺,有攻击,有破坏。”当时鲁迅之所以要提小品文的现实性和批判性,是为了批判其时周作人、林语堂等人一味把小品文写成脱离人生、远离现世的“小摆设”。在鲁迅等的躬行力推下,小品文创作的体量和成就可以用空前绝后来形容。有点遗憾的是,当代文坛中的小品文似乎愈来愈式微。
王国猛不惜牺牲大量休息时间,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大量创作小品文,体现出他极大的写作抱负和对文学创作的敬畏之心。对他来说,写作既是对其学识和胆识的考验,更是对其勇气和毅力的考验。就此而言,今天我们几乎很难看到像他这样潜心于小品文创作的写作者。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涉猎之广,堪称“异数”。他的小品文纵横捭阖,以海量的阅读爬罗剔抉、刮垢磨光,从五千年的中国历史和哲学中获取智慧和哲思。在“哲思篇”中,他以哲学、社会、历史为纲,巧妙地将与之有关的种种思索,通过生花妙笔不断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这些视觉敏锐、思维独特、充满着生命激情,饱含着大量心血的文章,既是他在日常阅读中深思熟虑的独特感受,亦是他心系天下的文字结晶。王国猛小品文的出色在于,他常常能在人们习以为常之处窥见与众不同的秘密,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在叙述的语感和逻辑的严密性上,不禁让人想到培根和爱默生的随笔小品。在写作内容上,王国猛讲述的故事、引述的例子则完全是中国式的,尤其是继承了唐宋八大家论说文的优长,有些文章在句式则宛如汉赋一样讲究对仗和韵律之美,从而使文章典雅精美、抑扬顿挫,令人读来口舌生香。
《财富清零》堪称书中经典的篇什:“死不带去,是富人心中永远的遗憾,也是穷人悲情中唯一的庆幸,否则,在此岸不平等,到彼岸还是有落差。要是运气好点,都能在人道轮回,几轮下来,可就是富人富可敌国,穷人一贫如洗了。好在财富于此生必须清零。所以重临人间,大家又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了。世上一切财富,都只能租用,虽时间有长有短,数量有多有少,但最后都要无一例外地清点交还,丝毫无法保留。所以,租多无益,还要劳神费力地看管,没准还会因此引来灾祸。”在谈到财富和生死时,王国猛依然是不露声色、娓娓道来,甚至是幽默调侃的。这种寓庄重于调侃、举重若轻的描写,凸显出他小品文“冰山下面潜藏着火山”的叙述风格。
王国猛谈历史,总是体现出学者的眼光。在数十年的阅读生涯中,他精通古代中国历史和文化。在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的历史尘埃里,他总能有所感悟、看到不一样的历史。在对广为人们称颂、强大无比的大唐相比之后,王国猛写道:“虽然宋朝军力疲弱,作战时屡战屡败,但运祚前后好歹维系了三百多年,若是赵匡胤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策略,估计用不了几年,他可能就被取而代之。两害相权取其轻,赵匡胤是明智的。”王国猛的这一分析,堪称是对老子“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哲学思想的巧妙应用。由此看来,善读书的前提是要善分析,善分析的前提则是要善动脑筋。
作为一个思想型的学者,王国猛拥有浓郁的文学情结。因为钟情于文学,他对文学的阅读和写作从来都是勤奋有加,并在写作时非常讲究文采。仅从“文艺篇”一章中,我们就可以一窥他对文学的精通。无论是古典文学,还是外国文学,他看似信手拈来,实际上却是源于日积月累的阅读和写作。在《大师雨果》中,他深有感触地告诉读者,《巴黎圣母院》中几位主要人物的塑造说明“最完美的,却不是最长久的,恰恰最容易遭人陷害中伤,而其中最为狠毒者正是那些有着华丽外表、满嘴仁义道德的人”。
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王国猛主张“融文学、历史、哲学于一体,言之有物,气势宏盛的创作”,在阅读王国猛的新著《吹尽狂沙》一书时,可以深深地感到,他确乎是在用手中的这支笔践行自己的写作诺言。事实上,写作和思考早已经成为他生命中须臾不可分离的一部分。王国猛的文章,是一种知识分子“铁肩担道义”的文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无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毕生追求的人生理想和境界。在汲取中国古代哲学精华的同时,他的文章有着更多的现代性——关注当下、关注现实的人生,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一个当代学者的人文情怀和飞扬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