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尽管客家山歌带有原生态的乡土风味,山歌的唱词基本上是七言四句,但是听起来却并不觉得单调、简陋和乏味,相反是意趣盎然,甚至是文采四溢,余味无穷;如果置身于歌林,更是眼花缭乱,美不胜收。因为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使客家山歌的艺术风格和艺术质量得到极大的提升。
客家山歌的修辞手法十分丰富。它从诗歌最早、最基本的“赋、比、兴”表现手法,到双关、歇后、反复、顶针、对偶、排比、铺陈、对照、夸张、比拟、烘托、故问、引用、借代、反语等各种修辞方式,无所不用。其中,最为常用的、最有特色和最多佳句的是比喻、铺陈、双关、歇后、反复、对偶、排比等几种。
直叙:直叙就是铺陈其事,直接说出来,在说事中唱出事情的过程、原委,让听众产联想;同时,在直白的叙事里借助其他物象去曲折地表现。说真的,这样的直叙山歌还是蛮精彩的。例如:穷人掌牛好凄凉,戴顶笠嫲也冇框;食入几多笠嫲水,淋湿几多烂衣裳。又如:细细同妹掌过牛,折枝油柑插妹头;今日听闻妹去嫁,阿哥在家眼泪流。又如:阿哥有心来要,彩礼花轿备好来;手中冇米莫遛鸡,栏中冇牛莫开犁。
这3首山歌叙说得很直白,但直白不一定是缺乏色彩,前两首在平淡的唱述中道出不同寻常的细节,给人丰富的联想,从而对掌牛仔(放牛郎)心生深深的怜悯。
起兴:“兴”是歌手托事于物、以物引情,也就是说,借用别的事物曲折地带出歌唱者的感情。所以,起兴句一般是在山歌的开头,常用“以景引情”和“借物发端”两种方式。例如:风吹竹叶满天飞,两人离别痛心肺;灯草跌落猪红钵,全芯呕血哭无泪。又如:蛤蟆拐仔叫连连,想娶老婆又冇钱;担张凳仔对爷讲,阿爷唔声又一年。又如:烂泥塘里一枝莲,越远越香色更鲜;阿妹愚像莲花样,生在污泥唔染身。
这几首歌都是借身边的竹叶、蛤蟆、莲花来“说事”,说开了话题后就直入想要表达的内容。芯,实指是心。阿爷即是阿爸。
比喻:通常说的“打个比方”,这就是比喻。这种修辞手法,是运用一种事物与另一种事物作比,借以更具体、更形象、更深刻地说明这一事物。客家山歌运用比喻有多种,具体有明喻、借喻、隐喻、复喻、反喻和强喻等。比如流行盐田地区一首有名的山歌:去年发誓唔养狗,今年话明唔养鸡;阿哥一来狗就吠,天还未光鸡就啼。又如:城门更鼓打五更,听到更鼓心就惊;闰年闰月都有闰,为何就冇闰五更?又如:上岭割草心莫焦,日头还有三丈高;一丈留来同哥嬲,两丈留来割草烧。又如:大路荡荡走回乡,阿妹为何爱姓张;阿妹姓张哥姓简,“涧”水流来被妹装(张)。
前三首山歌利用狗吠、鸡啼、更鼓和日头、割草等日常生活现象,非常生动地比喻有情男女相约时间过得快,“恨”鸡狗打扰,期望“闰五更”“留日头”给恋人更多的相聚时间。第四首利用“张”“装”、“简”“涧”谐音,隐喻阿哥娶妹有望成为一家。
夸张:运用一种说法比实际的事情讲得更大、更高、更强烈的一种修辞。“夸张”是客家山歌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表达方法。夸张有两种,一种是白描式的夸张,另一种是借助其他修辞手法的夸张。比如:顺治相恋到康熙,恋到乾隆冇人知;谁知天上落大水,两人共伞露天机。又如:生爱缠来死爱缠,若九十七岁死在前;奈何桥上等三载,生死相缠一百年。
第一首借清朝顺治、康熙到乾隆三朝150多年的时间来写相恋,实在是太夸张了,够得上是“旷世之恋”。第二首生死相缠一百年,说明对爱情的坚贞不渝,但是,这个夸张可信。
双关:“双关”就是利用语词的谐音或者谐意(一词多音、多意),同时表态(兼顾或暗示)两种不同的事物,一语双关。比如:阿哥莫怨妹冇心,上巷下巷眼针针(看着);灯草拿来绑门板,一出一入系关心。又如:锡做茶壶假镀金,阿哥爱妹舓在心;哥系青砖妹系瓦,两家都系共窑人。又如:阿哥系个好木匠,手拿角尺就砌墙;做起三厢两天井,问妹爱廊唔爱廊。
第一首,明显使用了双关歇后语:“灯草绑门板——关心。第二首借锡打茶壶的谐音,“舓”(贴)在心,又借砖瓦,表示哥妹一家人。第三首运用“廊”与郎的谐音,双关试探阿妹爱不爱郎,妙极了。
还有,叠字山歌“山谷山坑起山坡,山前山后树山多,山间山田蓄山水,山人山上唱山歌”。顶针山歌“半山坡上种棵松,松树底下种芙蓉,芙蓉底下种生葛,生死缠紧嫩娇蓉”。排比山歌“一心想妹想到诳,冲凉行错入厨房;食饭唔晓拿筷子,睡目唔晓上眠床”等等。
无论是山歌还是歌谣,都涵盖着当地丰富的风情民俗,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和乡土气息。猛回首,客家山歌风风雨雨走过了上千年的坎坷路程,累禁而不绝,自生而不自灭,究其原因,在于它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作用并且为社会所需要。胡希张、余耀南两位山歌研究者认为,历史上,人们对山歌或褒或贬、或倡或禁,无不以自身利害为准绳。2000多年前的孔子洞悉诗歌的功能作用,论及诗歌“可施于礼义”“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怒,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不学诗,无以言。(当然,这里的“言”主要还不是指语言)”指出了诗歌具有教化、认识、抗争、娱乐、审美等多种功能。总观客家山歌,它所包含的内容,有精华,有糟粕;它对社会所起的作用,有积极的,有消极的。曾经有种说法认为客家山歌只是唱“郎撘妹”的,甚至以为山歌是“淫歌”“邪歌”,那是一叶障目,本末倒置的世俗偏见。客观存在的事实是:客家山歌主体是好的,积极向上、健康有益,具有教化、认识、抗争、社交、审美、娱乐等多种功能。随着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指引下,客家山歌的消极作用越来越小,而它的积极作用越来越大。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深圳民歌民谣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中,越来越凸显它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观澜是深圳著名的侨乡,当地人再穷也要缴子女读书费。根据落籍较早的客家人居住的大布巷、库坑、陂头吓等地黄姓族谱所记载的家族家人,他们长期在山野田头巷尾传唱客家山歌,从而消除劳苦、宣泄情感、表达意愿,抑或驱赶野兽、迎击强盗、抗击灾害等,在当地产生了“君子布山歌王”张桓、“鳌湖山歌王”邓官添、“茜坑山歌王”刘恩荣,以及“观澜山歌王”沈海强和苏丁财、周贵、陈瑞强、陈振荣、万学如、巫辉雄等一批山歌手。
1949年10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解放了南头古城,标志着宝安县人民取得革命斗争的伟大胜利。观澜乡隆重举行了“庆祝观澜解放”的万人山歌会。1958年,观澜、清溪、凤岗联袂举办“山歌擂台”活动;以及千禧年来观澜连续举办“国庆中秋客家山歌会”等,成为观澜山歌史上的重大盛事。
流行于盐田、沙头角和香港九龙新界一带的盐田山歌,也叫九龙山歌。演唱盐田山歌最有名气的,是盐田村山歌手薛观带、沙头角镇吴标、盐田墟的黄继娣。1958年,薛观带改编客家山歌剧《刘三姐》兼主演男主角,带上剧中村民演员数10人,参加广东民间艺术汇演获优秀奖。1959年庆祝国庆10周年,吴标、薛官带被选拔参加广东省文艺演出团赴北京演唱山歌,成为宝安山歌唱到北京第一人。吴标是早年参加东江游击队的老战士,在发动群众、鼓舞士气时开口就用山歌宣传,直至解放初期当上深圳镇政府领导,由于文化程度不高,大会讲话讲了没多少句,没词了,但他很快用唱山歌的方法幽上一默:“阿叔年老眼草花,顶高那行看成脚下,讲来讲去车车转,大家听到蒙查查……”
顿时,大家尴尬全无,会场轻松活泼。薛观带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移居香港,又成为香港新界山歌王。黄继娣也移居英国,把盐田山歌带往海外华人社区。
石岩镇罗租村、官田村和塘头村,在解放初期至人民公社期间,每逢中秋举办大型山歌会,上千名群众参与对歌活动对到晚上十一二点,第二天不过瘾还移步到石岩古寺的石级以及河沙坝的空地上,继续驳唱。1964年,石岩歌手新编山歌《嫁错郎》参加宝安县文艺汇演。2004年9月广东卫视专程录制石岩镇“阳台之歌”山歌擂台赛和池官华山歌演唱专辑,面向全省播放。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龙岗墟盛行在大榕树头唱皆歌、斗山歌。1953年龙岗皆歌改编、演唱《半夜鸡叫》参加粤东行政区专员公署在汕头市大同剧场演出,获得好评。《惠阳地区民歌集》选入龙岗镇解放初期描写人民翻身的《皆歌一唱闹洋洋》一曲。《惠阳县志》记载:“1954年中秋节夜晚,惠阳县文化馆在龙岗地区(1958年10月以前属惠阳县管辖,该年11月后划归宝安县)举办山歌擂台赛,有竹板山歌、皆歌、渔歌等。”1959年,皆歌《歌唱蔡娇娘》参加了广东省业余民间汇演,这首皆歌于1965年1月,被宝安县文化馆收进《客家民歌选》。
2007年1月,石岩客家山歌、大鹏山歌、龙岗皆歌、盐田山歌,入选深圳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名录;同年6月,其中石岩客家山歌、盐田疍家迎亲婚俗入选广东省第二批“非遗”保护名录。2008年,观澜客家山歌入选深圳市第二批“非遗”保护名录。2012年大鹏山歌入选广东省第四批“非遗”保护名录。自此,以客家山歌、龙岗皆歌为代表的深圳民歌民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扶持。宝安、龙华、南山、福田、罗湖、盐田、龙岗、坪山、光明等区和大鹏新区以及各个街道,纷纷开办“非遗”传习基地、“非遗”传承馆,编写《客家山歌》、皆歌、粤曲等校本课程,进入中小学幼教校园,教唱客家山歌、皆歌和粤曲。值得一赞的是,宝安区沙井、新桥、福永、松岗、西乡、新安和光明区的公明等地的中小学,开设粤剧课,由专业粤剧老师授课,培养出数百名业余粤剧小演员,在市内外和香港等地演出。粤剧小演员彭志辉和黄书乐还获第15届全国少儿戏曲“小梅花”金奖。2016年,沙井多间小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粤剧中国保护中心推广基地”。
每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和客家文化节,市、区分别举办客家山歌大赛、童谣比赛、粤曲粤剧节曲目展演,组织渔灯、渔歌、疍家迎亲婚俗风情表演;有条件的区、街道和市级文化艺术部门积极创编大型山歌剧、原创山歌交响乐以及创作民歌、舞蹈、视频、动漫等短小精美的艺术作品,走进市民生活,以现代的生动的艺术手段跨界地演绎传统民歌民谣,使深圳民歌民谣的传承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踏上一个新高度。
【作者单位】 深圳本土艺术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