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贵品
对于吕贵品的诗歌风格和诗学资源、美学精神,刘波说:“吕贵品很少发表自己的创作谈,我们也不知道他内心到底作何感想,他在诗歌之外隐匿自己,好像是为了在诗歌之内更全面地认识自己,这对于诗人来说,有着更重要的意义:他是在为某种尊严而写作。当同龄诗人回归主流时,他仍然在自己的崎岖小道上踽踽独行,安守着自己的美学和立场。这种资源的自我取得,验证了诗人心中还有着对世界之残缺的精神包容力。从当年的神秘叙事,到后来的人文关怀,对自我的审视一直贯穿诗人的写作,这一过程中的转型,其焦点在于中间空置的那一时段诗人是如何处理的,他是否重新建构了理解诗歌的一条通道?这一切都是内置的,隐含在一种不可言说的虚无里。或许就因为吕贵品太过节制,我们无法参透他在什么层面上去掉了伪装,却又为诗遮上了更为神秘的面纱。”(刘波:《继续运行的上升通道——吕贵品诗歌论》,原载《当代作家评论》2017年第1期)
刘波的说法,大致是对的,吕贵品确实是个低调而散淡的诗人,对于世俗的热闹,以及圈子化、江湖化不感兴趣,他的圈子其实很小,参加的各类活动、结交的诗人朋友其实不多,重返诗坛以后,他主要居住生活在牛湖边的一座临时建筑中,有几分员外相、寓公相,心态却更像隐居的山人。对于诗歌的写作,应该主要是从2017年身体出现状况进行透析之后,诗风发生了裂变。对于历史更加决绝,对于文化更多批判,对于启蒙更感迫切。而最深刻的转变,在于他直面了自己的身体的残损,自己肉体的局限,以自己身体为直视的对象,作为言说的方法,或者说作为修行的对镜,他由此进入了一种就美学风格而言叫做“生命诗观”的新阶段。
这种“生命诗学”用徐敬亚的话说,就是因“在疾病与死亡的步步逼迫面前”,出生入死、生死无惧,而生发出来的一种“生命意义上的大解脱、大超越、大自由”,一种“生命的劲舞与词语的狂欢”,一种“随心所欲、随欲生诗、随诗起舞的全息表现境地”。这种“自娱自乐、自生自灭的诗学观,使吕贵品的诗歌写作进入了最自我、最自然、最松弛的状态,从而完美地实践了他所主张的‘生命诗观’的高峰体验。”(赵目珍:《先锋与慰藉——作为一种精神的新城市文学》,原载《青年文学》2021年10月)
下文将分四部分,结合吕贵品的部分近期诗作进行细读,作为一位启蒙时代后期接受系统文学教育的晚辈,努力对吕贵品先生的心灵和诗学世界,做出理解性阐释或对话性解析。篇幅所限,本人只择取吕贵品说鲁迅中的人物、说庄子典故故事两组诗中的部分作品,以及最能体现“生命诗观”的几首“生命之诗”来做解读,来看吕贵品先生的历史观和文化观,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生命观照和人道关怀。
——(未完待续)——
吕贵品简介:
吕贵品,1956年生。祖籍山东诸城,生长于东北吉林。早年赴农村插队,1978年考入吉林大学中文系。1982年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85年到深圳发展。1968年开始写诗,迄今没有间断。作品曾获《萌芽》优秀作品奖、《青春》优秀作品奖、《青年文学》优秀作品奖等,出版有《东方岛》《献给自由的光》《吕贵品诗选集》《吕贵品诗文集》(5卷,分别是《丁香花开》《好风不动》《蓝血爱情》《井底之鞋》和《闭口藏舌》)《吕贵品诗选》等多部。
吕贵品是与北岛、舒婷同期的“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与徐敬亚、王小妮并称吉林大学诗坛“三剑客"。同时吕贵品又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诗人,1986年与友人发起声震全国的“1986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流派大展”,掀起了“第三代"诗歌创作的大潮。他用自己大批独具个性、颇有影响的诗作,独立地证明了自己在诗坛显要的存在,并在诗坛奠定了自己的地位。
作者简介:
于爱成,1970年生,山东高密人。中山大学中文系毕业,博士、研究员,文学创作一级。现任深圳市作协副主席、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系广东省作家协会文学评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出版有《深圳:以小说之名》《新文学与旧传统》《四重变奏》《狂欢季节》《细读:文本内外》《诗与思的对话》等专著7部,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多篇。历获第六届、第九届、第十届广东省鲁迅文艺奖等奖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