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于爱成 | 双城记,以及时光的故事——俞莉小说集《魏先生的几次消失》读札
2024-04-03 18:17:36 来源:深圳微评 作者:于爱成 【 】 浏览:198次 评论:0
俞莉是深圳文学的中坚力量,中生代作家,成名于2010年前,我跟她的认识始于首届深圳网络文学拉力赛,应该是2007年,她投的是部长篇,获得第三名。在我的视野里,十五六年来,俞莉表现出她的勤奋,年年有作品发表;她的韧性,有些同时代人不写了或者转行了或者作品量急剧下降了,而俞莉(也包括弋铧等不多的几位)仍然保持了稳定产出量,也保持了品质的不断提升。通过收到这部集子里的作品,我们其实能够清晰看到俞莉的创作历程,以及当下达到的艺术水准。

微信图片_202404031338221.png
 
这部集子中,最传奇也最现代的是《魏先生的几次消失》,最厚重的是《凤凰山下》。俞莉的这些作品基本上在两个维度上展开:一个是当下,一个是历史,中间以第一人称叙述者“我”作为见证者、经历者、听闻者。于是,在历史与当下这样的坐标中,那一个个穿过历史尘埃走来的人物,开始了他们人生的再现、生命的重生。
 
《魏先生的几次消失》作品集收入的10个作品,大都是近年新创作的中短篇。开篇《发如雪》,写的是第一人称叙述者“我”的发小“头发的故事”,当然也是关于虚荣但坚韧的女人一生的故事,头发成为了她自己唯一可以做主的东西——这是一个隐喻——使用隐喻的小说,自然一定是短篇小说的正脉。以此篇为全书打头,可见作者对于这篇作品的某种偏爱。
 
第二篇《魏先生的几次消失》,作品集以此命名,显示这篇作品在作者或者编辑眼中的某种代表性,可以是艺术高度的代表,也可以是可读性或者对于全书总体象征性的代表。这几种代表自然也都是有的,写的是一个现代感强、深圳性强以及传奇性的故事,像极了一篇深圳“传奇”。写出来深圳人(某些深圳人)的不可靠、不可信、不可知,表征了这座城市现代生活的洪流之中、光怪陆离的外表之下,生活着、奋斗着、挣扎着如此这般的种种身份不明、来历不明、去向不明的人,他们的幽暗与暧昧、狂欢与快感、算计与困境、出走与迷失。这个几次消失的“魏先生”,就是被作者所捕捉到这样一个活生生可能也屡见不鲜的人物,现身说法印证作者对于城市生活含污纳垢、泥沙俱下的城市病的认知。
 
第三篇《流到香江》涉及嫁港陆女、双非儿童等题材,第四篇《萍聚》写女美容师与男足疗师的爱情,第四篇《生母》写中年女与年轻服务生出轨之恋不伦之恋的虚假性,都是作者对经验写作之后的对写作领域的突围之举,也表现出作者对于不同身份、不同领域、不同文化层次人物心理的惊人把握能力。尤其《萍聚》,纤毫毕露地写出两个从事“不足为外人道”的行业对于各自心理的塑造,他们相爱但又不愿相爱。

微信图片_20240403133823.png
 

从《野桃酒》开始,作者又回到了她的双城记模式的经验叙事,《野桃酒》《凤凰山下》《邻居》《琴声如诉》《若是你到小城来》篇篇精彩。《野桃酒》也是一篇经典模式的短篇,作者以此取名似是受了“野玫瑰”的启发,把“野桃”泡成酒,相当于把欲望予以转化和沉淀并升华。发生在男同学与已有男友(丈夫)的女主人公之间的情感,从而就是美好而崇高的,是升华之爱。作品讲述了这样一段情感故事,塑造了这样一位善良、温暖、理性、厚道的君子形象。作品象征隐喻手法的使用显出高明之处,结尾之处的反转(真相大白)也是经典短篇的拿手好戏。另外,《邻居》写遁入空门的失败者的故事,《若是你到小城来》写小城郎才女貌终败于现实的故事。
 
《琴声如诉》有突出的抒情性和命运感(或者说命运之叹),可以看作一篇非虚构小说,或者说可以想当然地视作带有作者影子的自况书写。表面看来,主要写小琴和雪红两个发小同学,自己叨陪末座,其实不然,作品对三人做了平均用力,每个人都写足了她们的半生:开美容院的雪红,因失恋而高考落榜,因下岗而揾工谋食,最后开了家美容院;情场上的胜利者小琴,赢了一时赢不了一世,被男友甩掉后勇敢截骨增高嫁给富商,虽最后没保住婚姻却也得到了财政自由;她们都是勇敢者,敢作敢当者。而“我”,似乎是个面目模糊者,中规中矩者,上了大学,分在工厂,工厂中爱上了有家室的师傅无果,师傅意外因公去世,才离开了这伤心地而远走深圳。
 
看上去三人的故事都算平常,跟生活一般寻常,但这寻常之中,作品从头到尾都在写自己的“眼袋”,雪红几次劝她割去“眼袋”以焕发青春,而她以各种理由拒绝。这个细节或者意象的贯穿始终,实则也成为了一个“象征物”,“真”的象征物,以及时光与记忆的象征物,往事的象征物。加上作品中不时出现的时光之叹,命运之叹,比如“三年,对年轻人来说,的确也是一生一世”,“谁没有长歌当哭的夜晚”,这样的感叹随处可见,这样一来,这个作品越发明显带有散文化的色彩。
 
也的确如此,第一人称叙述者的“我”在作品中总有太多的感想和判断,对于雪红的,对于小琴的,对于环境的,对于时代的,以她的视角、她的眼光来观察来评判,并不吝在作品的结尾用上了一首老歌,其实抒发出来的正是歌中所唱的“沧桑变化”“世事无常”——但“我”却“永远都难忘”,“难忘”“那些为爱所付出的的代价”——是时光的故事,但到底是“爱”的故事——她们都爱过,无论是无望的,失败的,毕竟她们曾在自己最好的年华,最好的时光,曾经爱过。这篇作品将光阴的故事、时光的叹息,命运的感喟,写得感人至深。

微信图片_202404031338231.png
 
就全书而言,《凤凰山下》这个中篇有特别的意义,某种程度上它与《琴声如诉》有延续性或源头的相近性,但从小说的意义上来讲,它却是最成功的一篇。从小说的技术上来讲,这是一篇以小见大,并以不凡笔力驾驭一个时代的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作品当属这个集子中的扛鼎之作。
 
“凤凰山下”之名,本能让我包括在粤之人想到香港电视剧及其同名主题曲“狮子山下”。《狮子山下》电视剧展现在大时代背景下,香港狮子山下横头磡居民,有喜乐、有挫折、有艰辛、有挣扎日复一日的“人世间”,主题曲《狮子山下》则旨在彰显唤醒自强不息、不畏艰险的向上精神,伴随香港渡过艰难时期。这样想来,是否作者也有这样的野心,从“狮子山下”得到启发,试图写出她的家乡小城“凤凰山下”居民的某种精神、意志,他们的奋斗、拼搏?读罢全篇,会心一笑,是了,是的,是这样,这样的意味是有的。作品讲述四个伙伴,第一人称叙述者的“我”与“小舅”、一对小姐妹之间发生的故事及背后勾连附丽的家庭、家族、城市、时代的故事,刻画了每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及命运造化的弄人,让人不胜唏嘘,感慨不已。这人的故事,也就是时光的故事,是中年人才写的出来的回望来路、故乡、命运、历史的故事,也是一种过来人对人生的理解。
 
这样写来,作品就具有开阔性,每个人都生活在迁流不息的大历史中;作品也具有浓郁的乡愁感和抒情性,这一点跟故乡小城系列其他作品如出一辙,也是作者识别度高的风格化倾向。故事的结构,作品也是作家偏好的对称对照对比对位结构,人物是身边的发小、少年的伙伴,主人公身份是出走深圳的游子,通过她的眼光来进行任务穿插故事编织今昔对比,并通过她发出今夕何夕物非人亦非之叹息。这样的一组故事,可以称之为俞莉的小城故事,故乡小城的历史因俞莉的书写而得以复活,我们知道了这里人的生,这里人的死,这里人的爱恨情仇、挣扎和呐喊,人性的明与暗,心气的甘与不甘等等。这座小城也将因为俞莉笔下的人物、人物的故事而留在我们心间,获得了她的生命甚至不朽。俞莉因此可以称之为故乡之子、小城之子,小城通过她的记忆、描述、重新塑型,栩栩如真,活了过来,历史活在了现在。
 
在俞莉的这个系列中,应该说《凤凰山下》浑然天成,具有最高的完成度。俞莉就有这样的本事和才华,她,无论文字和气场,人品和文品,性格和文章,都不事张扬,朴素而低调,甚至愿意露拙,但她以她的结实的细节,记忆力、感受力、行动力,将历史和当下的“真”,予以记住、记录、记叙,并通过文学化(美的形式)实现记忆和情感的不朽化。从而,俞莉的双城记事和小城故事,包括她笔下的60后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和历史记忆,也必将大大丰富深圳当代文学的面貌,并扩大深圳文学的广度和厚度。
 


俞莉简介


微信图片_20240403133822.png

俞莉,安徽芜湖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文学院签约作家,中学高级教师。在《当代》《中国作家》《清明》《芳草》《山花》《青年文学》等刊物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篇,有作品被《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作品与争鸣》等选载。出版有长篇小说《我的似水年华》《谁敲响了上课的钟声》《我和你的世界》和小说集《潮湿的春天》《魏先生的几次消失》等。历获安徽首届鲁彦周文学奖长篇小说和中篇小说双提名、第五届深圳十大佳著等奖项。
 
作者简介

于爱成,1970年生,山东高密人。中山大学中文系毕业,博士、研究员,文学创作一级。现任深圳市作协副主席、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系广东省作家协会文学评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出版有《深圳:以小说之名》《新文学与旧传统》《四重变奏》《狂欢季节》《细读:文本内外》《诗与思的对话》等专著7部,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多篇。历获第六届、第九届、第十届广东省鲁迅文艺奖等奖项。


Tags:于爱成 俞莉 小说 魏先生的几次消失 责任编辑:master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于爱成 | 启蒙一代的回响,以及生.. 下一篇于爱成 | 记忆之书,抑或拒绝遗忘..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