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于爱成 | 类型的,历史的,象征的——拖雷《破雾者》对谍战题材的破壁书写(一)
2024-08-05 19:11:57 来源:文艺报 作者:于爱成 【 】 浏览:177次 评论:0

20240802 来源:文艺报

《破雾者》,拖雷著,作家出版社,20246


 600.jpg

拖雷的《破雾者》以194188日为故事讲述起点,以归绥城这一日控北部城市为发生地,展现了谍战题材惯常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谍战密局,在日军、伪蒙军、蒙政会(伪蒙疆政权)、国民党(军统中统)和抗救会(共产党领导下的绥蒙各界抗日救国会)游击队五重力量之外,加入苏联控制的拉姆沙国际情报小组,六股力量相互搏杀,还穿插有土匪的骚扰,共同放置在大风呼啸、风雪飘摇的归绥城。

 

小说以第一人称“我”为叙述人,采取限制性的内倾视角,多次展示“我”眼中的归绥城全景——这里如同鬼蜮罗刹国,狂风始终在吹,太阳始终不得见,人迹稀少,而建筑物像极了一个个洞穴或密室,整个环境氛围不像是人的居所城池。正是在其中,多方力量缠绕在一起,殊死搏斗。

 

这部小说具有一定的双重性,一方面具备埃德加·爱伦·坡所奠定的本格推理的基本形态,如密室、意外凶手、心理盲点、暗号推理等模式,一方面也延续了麦家等人笔下谍战小说的类型模式,把几方谍报特工人员都囚禁于“局中局”,在密室中斗法互杀;此外,拖雷还尝试让深陷多重身份焦虑的间谍们走出密室,进入历史时空,成为历史叙事的参与者和见证人。

 微信图片_20240805171006.jpg

这样说可能意味着我认为《破雾者》突破了谍战类型文学的本色和设定,也许类型更多是一种智力的游戏之作,也是满足读者期待的造梦工厂。就中国的谍战小说来讲,挥之不去的宏大叙事仍然是重要的背景和要求,这样的要求也许是因为中国的谍战小说家多有纯文学或严肃文学的身份,游戏本色的写作,于他们而言可能大都不满足、不甘心。为游戏而游戏的“剧本杀”,是不是太过空洞乏味?

 

拖雷试图写出一部好看的谍战之作,以显示自己不俗的智力、逻辑能力和推理能力;同时,他的严肃作家的训练,也让他对谍战推理的类型特征,有意做了一种改写的努力,比如第一人称的使用、环境描写的象征、梦境呈现的寓意、人物形象的用力。

 

《破雾者》的第一人称“我”,跟麦家几部作品中作为叙事者的“我”颇有不同。麦家小说中的叙事者“我”,承担的是真相寻访者功能,说明这些故事是他多方打探辛苦得来的,目的是试图保证对故事真实性的承诺。而拖雷的这部作品中,“我”本身就是故事的亲历者、见证者,是作品的主人公,与五方力量都深度缠绕。更重要的是,“我”竟然还是个失忆者,因头部中枪而造成了间歇性的失忆者,这样一来,“我”就面对了历史性经典性本源性的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部作品正是围绕着这三个追问来展开。

  

Tags:破雾者 书评 深圳作家 深圳评协 责任编辑:master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1/3/3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深圳评论】专题 |《20世纪中国.. 下一篇于爱成 | 朱朝敏短篇小说评论二题..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