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公众号:深圳微评
【原刊发《诗林》2023年第3期】
策兰把诗比作漂流瓶:“诗歌是一种语言的表现形式,并通过对话表现其本质,因此它可以是一个漂流瓶……漂向何方?漂向敞开者,可占领者,也许漂向一个可以对话的你,漂向一个可以对话的真实。”(《不莱梅文学奖获奖致辞》)在他看来,是语言的对话本质决定了诗的对话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伽达默尔找到了自己与诗人的深层共鸣,“把对谈推置于解释学的中心”——他断言,诗的存在唯有在阅读中展开。在其代表作《真理与方法》中,伽达默尔更提出,阅读“乃是文学艺术作品的本质的一部分”。基于这样的对话性的偏好,笔者在面对施浩先生的这组诗歌,以及他的《施浩诗选》一书时,也愿意采取伽达默尔阐释解读保罗·策兰组诗《呼吸结晶》(Atemkristall)一文,即《谁是我,谁是你?》的方法。
当然,之所以能够采取这样的对话或对谈,也主要基于施浩诗作在普遍性言说、语词的自我呈现、精准连贯和诗的容量等方面的不俗品质,决定了对话有效性的发生,是他的诗歌文本吸引着我阅读、朗诵、倾听、揣摩、质疑以及赞叹。下面结合他一组偏于乡土、怀旧、乡愁题材的作品,进行细读。
当然,我们知道施浩是一位众体兼备成名已早的诗人,长诗、组诗都有成熟作品,他的诗歌技艺复杂多变,富于跳跃性,追求相对隐晦而不是直白的修辞效果,某种意义上是一位有着文体自觉的诗人,比如他的《平安夜》长诗,《音乐颂》组诗,都是具有经典气息(如佩索阿等)的探索之作,因篇幅所限,无法展开,此篇只是对他部分相对单纯的作品的一种赏析。
【花朵在二月开放】
花朵在二月开放
喷射出
河水与野草的芬芳
去年落叶糜烂的气息
在初春的早晨四处弥漫
这时我看见父亲走在田头
手扶犁铧 犁尖向下
一片一片黑色泥土
翻滚出一串串
古典而又清新的符号
这是农家早春的耕种
一头畏寒的黑牛
试探被初春融化的第一湾清泉
一阵扬鞭
一把谷籽飞洒在
刚被犁尖裂开的地床
谁家新生儿第一声啼哭
划破了山峦连绵的画面
女人们开始走向溪涧
扬起洗衣棰
敲打石礅上
整个寒冬残留的污迹
春天就这样来临
莫名的繁花争相开放
也许没有几朵能在枝头
挂上果实
没有人关注它们的存在
但送走季节
是它们最后的坚守
就像父亲
把粮食送走给我们
他孤独留守 任四季轮回
2022年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