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艺评丨李云龙:与“江河源”相遇 ——读《跟着<孟子>旅行》
2022-10-23 08:38:30 来源:湖南文联 作者:李云龙 【 】 浏览:148次 评论:0
与“江河源”相遇
——读《跟着<孟子>旅行》

文丨李云龙

以我的个人感受来说,读龚爱林博士《跟着<孟子>旅行》一书,仿佛是与“江河源”相遇。这里提到的“源”,是中国古老文化传统的根脉,是我们这个民族真正初始意义上的千流万汇之“源”,也就是本书中推崇的“尧舜之道”。

640.jpg
全书对“尧舜之道”的推崇、界说,令中国的人文初祖,恍如从上古时一下就来到了我们眼前,情境是那样切近而又悠远,形象是那样庄严而又慈祥。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炎黄子孙的共同先人,或站在高山之巅,或立于泉流之始,朝着所有后代,“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鲜灵活泼,别饶风致。

龚爱林这部具有普及性质的哲学专书,在同类著作中个性突出,有很多值得称道的地方,限于篇幅,仅列如下三点:一、言说简明;二、情意深浓;三、循善恭谨。

先看言说简明,从目录和内容看,“尧舜之道”是所有章节的引领统驭,这是《孟子》的哲学本义,是全书核心,作者所要陈明的正是数千年间,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撑、机制础石、信仰基因和文化命脉。但该书同时又对《孟子》的圣贤阃奥做了去芜存菁的处理,在相当程度上实现了孟子学说的通俗化和大众化。

《跟着<孟子>旅行》的写作,整体上是围绕前述《孟子》的哲学本义——即“尧舜之道”展开的。其中的继承持守,古风今读、微言大义式的现代阐释,让人印象深刻。

《孟子》未必好懂,哲学也未必好谈。铺得太开,易于陷入名词解析的泥潭而难以自拔。从“孔孟之道”到“陆王心学”,凡一千五百多年里,各种思想演绎和注解可谓是头绪纷繁,厘清困难——连宋明神秘主义者也把其思想渊源上溯到了孟子这里。所以说《孟子》未必好懂。不过,综观全书,我们又能发现,作者显然并非是在专业词藻当中逡巡,而是“收拾精神,自作主宰”。

像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说的是物我关系,是万物之理,并提出了与此相关——实际上是与德性、心性相关的许多观点,但作者没有迷失其间,而是始终不离主题,始终抓牢仁义礼智四端不放,始终聚焦于“尧舜之道”;另外,冯友兰先生认为孟子说的“思”是一种理性,而徐复观认为它包含了反省与思考两方面,且重在思考。龚爱林虽则明确提到孟子对“尧舜之道”做了反思,并“将之系统化地表达了出来,通过这种系统化地表达”“上升到了儒家哲学的层面”,但始终没有以“思”的概念为论说要目,而是紧紧扣住孟子的信仰——“尧舜之道”成篇,重点言及儒家哲学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个是核心层面,即建立在人性善基础上的“仁”和“民为本”思想。第二个是礼仪层面,第三个是制度层面。作者客观精要地点出了孟子哲学思想当中菁华与糟粕并存的情况。

《跟着<孟子>旅行》,功在把依稀不明转换成了晓畅通达。比如对《公孙丑上》中“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一句,作者简洁译作“道德的流行,比驿站传达命令还要快”。再如作者引《离娄下》句:“武王不泄迩,不忘远。”其解说也是很体贴人的:“武王的最大品德,就是不过分亲近近臣,也不怠慢远臣。”这种不引原句而是直接译出的例子比比皆是。

《跟着<孟子>旅行》是对孟子哲学包括其道德准则的一种普适化解读,其自身甚至也可看作某种哲学表达范式。《孟子》有着深刻、秘奥的哲学理论,复杂的言说系统,但《跟着<孟子>旅行》一书,将孟子观点高度浓缩为“尧舜之道”,并以明白如话的言语,集中到了六个字上面:“人性善”“民为本”。这是大多数人都能懂的语词,更是非常浅近的道理。其简其明,由此可见一斑。

次说情意深浓。《跟着<孟子>旅行》,将哲学称述挽起人生行旅,且笔锋所指,不是纯然景物,而是豁然憬悟。这种言在此而义在彼的哲学书写,也非常醒目。特别打眼打心的,则是其情感传递,或携风带雨,或日光照耀,时而烈火炎炎,时而雷声隐隐,而且都饱含对家乡的深浓爱意。像写湘江源头,那种富有画面感的描述,有着怎样一种诗意和真情啊:风把视野打开,水自垂崖悬注,如白练悬空。尤其是源头的水,即使是一滴水,也是一种“传说”,是“种子”,是湘江的“童年之身”;由此深入,作者把视线投射到了更广阔的潇湘大地上,他心里油然生出的是一种对母土的强烈敬畏感,这是从人的格局上升到了“神”的视点,也是把自我观照抽绎成了现世省思,将一己沉落转向群体高举,由他者论说引至人性善恶的中国哲学正道。

再说循善恭谨。在《孟子》一书中,真正明确讲“性善”的只有两个地方,一个地方是《滕文公上》,更像是点到为止;一个地方是《告子上》第六章,说得比前边列出的“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自然要详细不少,孟子和公都子师徒的问答对话常常被作为学人谈孟子“性善论”的根据。龚爱林没有以言辞多寡作为取舍标准,而是循善论证,串联起了周严的逻辑链条。

不妨先回到《跟着<孟子>旅行》一书“写在前面的话”当中。作者有一段非常重要的表述,今摘录于次:

“孟子大道至简,将尧舜之道定格在了‘人性善’‘民为本’的理念之上,深奥的人文道德有了平凡的表达,美好的道德理想均在质朴的道理里面”。作者是这样做目标设定的,在写作实践中,也是这样恭谨遵循的。

在第一章第四节“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篇中,龚爱林对举了孟子笔下的舜与盗跖的不同作为,充分肯定了尧舜之道的“由仁义行”——作者将之准确地解释成“遵循仁义,舍生取义”,并认为,这是善的最高境界。尤其对孟子的功绩毫不吝啬地进行了褒扬:孟子在继承孔子儒家思想的基础上,从“由仁义行”定格尧舜之道时,实际上是将一种理想人格生动而又形象地呈现在了中华民族面前。这是一个能够维系民族和谐与团结的,“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完美体现“仁义”的理想人格。

作者还引了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中的描述,证明孟子所言不虚,舜确实是“闻善而动”,其善性,是原生态的,没有虚饰作伪。这种旁征博引,隐约暴露出了其专业出身——哲学博士。他无疑是在将哲学、史学、诗学的原理跟要则认真地融合在一处,去解读《孟子》,去完成这一场盛大的经典之旅。

作者简介:
李云龙,文艺评论家,曾供职于井冈山大学,后调入深圳,系深圳大学当代文学创作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编著有《都市文学新景观》《深圳作家访谈录》《罗湖作家访谈录》《三原色名家对谈录》书系(合作)等图书多种。有文学专论及文学批评、散文、诗歌类作品,散见于大学学报或文学刊报。


Tags:李云龙 跟着<孟子>旅行 江河源 责任编辑:master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为什么《白门柳》值得翻译? | 褚.. 下一篇艺评丨李云龙:智慧的猫头鹰到黄..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