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猫头鹰到黄昏才起飞
——再读张若雪散文集《时代感》
文丨李云龙
《时代感》(北京现代出版社,2015年7月第1版)是深圳作家张若雪的散文集。时隔多年再读,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该作品集是作家心意的“积久发酵”,同时是其生命形态、思想梯度和审美特质的个性化展示。
一、生活常形关联生命景观
散文的可贵之处,在于其生命形态和社会世相可以纵横交贯、相互映现;在于其观察视角和历史现实能够相互重叠、彼此印证。
《时代感》的书写基础是日常情境。即使触及重大事件,深嵌其间的也不离上学、饮酒、高考、移民,不离“父亲的书房”“寻找马克思”“棋道”等。作家紧扣的,或是长辈的苦乐年华,或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是家人的精神领地,或是朋友的心理空间。作家在为散文集所写的“序”中,如此自陈心迹:“经历了奔腾浩荡的大江大海,我才对生命中每一条涓涓细流有所感动。”他从“现实主义者”立场出发,拥抱“它所给予的幸福和欢乐,体验它带来的痛苦与悲哀”。
《烟草的味道》,即是从日常处着笔并关联生命景观的。它写弟媳回国探亲送“我”一盒哈瓦那雪茄。作家接过雪茄后,“且喜且憾”。喜的是“夙愿成真”,憾的是“早已戒烟”。接着由此生发,道出了人事变迁及不可胜言。四十年来和烟草的纠葛,那种“从乡下发端”的曾经的嗜好和“一路烟熏火燎”,期间故事历久弥新,成为“一场难得的际遇”。
在张若雪的众多散文当中,《烟草的味道》较为独特,内中带有不多见的轻喜剧式的幽默口吻。比如作家最初的认知,就是“吸烟有害健康”。不过,这种说法“很快就不攻自破”。在作家稍有判断力时便发现,“周围的大人并不忌讳吸烟”,而且还视之为“优雅的姿态”。相关叙事,显得内敛,只是用生活中的“知行不一”加以描绘,其中隐含着对固化的生活秩序乃至对既有价值观念的一种评断。文中有一个句子可做意味深长的延伸:“板着面孔的师长们很难自圆其说”。作家的笔触显然脱出了常识范畴,说白了,成人和孩童在《烟草的味道》里,实际形成了两种生命景观:成人是示范者,孩童是效仿者。它所引出的是张若雪成熟而孤绝的一种表达。而究其实,这又是他对生命、对尘世的一种检视、回望、省思、感怀。
日常情境当然少不了母亲和旧景。母亲的语言体系,黑白分明,喝酒就是“喝大酒”,抽烟就等同于“抽大烟”。至于更广的风物罗列,则有乡下待客的“烟笸箩”,生产队里盖的几层楼高烤烟房等,但这背后,“不仅仅是过瘾,还是一种文化行为”,如此书写,深意存焉。
简单的烟草叙事,关联的竟是不同时期的生命景观,由小学的争胜到后来的规避、寄托,其实就藏着若干启示,从吞云吐雾到与之切割、再不染指——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心性历程。
作家出语振聋发聩:“人类的优点,是善于利用外物满足自己,其弱点,则是对嗜好有强烈的精神依赖性。”
二、外部现实关联内心景观
集子当中有一篇《老歌》,由过气女歌星的表演,引出时代变迁,再切入作家思考,说明需要对什么样的价值取向保持警惕,并将人生经验、人生格局做了凝集、升华。作家这样写道:“晨昏更替是自然规律……物以稀为贵,唱久了也就成了经典”,“比如《渔光曲》《教我如何不想她》……陕北腔的《黄河船夫曲》也地道……”既述世风流转,亦言专业看法,凿通了多重壁垒,见史识、通识,也是以外部现实关联内心景观,是脱浮靡而入自然、入宁静,是识曲辨音,洞察人生。
对于张若雪而言,生活是丘园,文学是丘园,职场也是丘园,只有内心所奉才是“高士”,是不随流俗,不悖初衷。《父亲的书房》一文,写了作家和父亲之间的情感通道,是书房、书柜和书。他讲,每次探亲都能在父亲的书柜里有所发现。有时就睡在书房里,翻翻父亲新购的书。“忽而觉得正在以书为媒,和父亲交流”。对于追随时代大潮而终身成了革命者的父亲,作家最初的印象更多停留在严肃角色上。然而由于书和阅读的缘故,儿子对父亲的印象竟然很快产生了改变。他这样评价父亲——“随时代而开放,因阅读而开明”,党龄逾六十年的老父亲对大局看得清楚,小节也近于肯綮。这显然是跟父亲多了精神呼应,实则也是儿子内心景观的一种折射,是和思想梯度、审美特质相关的一种诚笃敏锐。
张若雪温和存雅趣,耽于静思,生性谦恭,不喜露圭角,但他经久历远,始终坚持宛转而上。即使发沉郁之语,也非愤世嫉俗,而是从个体生命本位的维度,加固基本体认,不局限于窄仄怨尤、柔媚风仪、一己爱恨,不局限于眼前人、事、景,不溢美、恃强,而是虔敬记录澹烟半野、人事永恒——不袭陈言、出自胸臆。
这是一种人生追索和审美立场的表达:是披星戴月的奔走、精研细究的质证、年深月久的磨砺、字斟句酌的传递。它旨在证明——与博闻强识者交,其闻必广;与聪睿干练者交,其人必智;尤其是与诚笃敏锐者交,内心必厚。
全书不尚取巧、讨好,其真实脉跳就是朴实庄严和诚笃敏锐。它写得沉稳、自爱、悯世、深厚,且作家又值最成熟的年龄,是“智慧的猫头鹰到黄昏才起飞”,他的许多人生历练和觉悟,都恰到好处地在这本散文集里得到了呈现。
作者简介:
李云龙,文艺评论家,曾供职于井冈山大学,后调入深圳,系深圳大学当代文学创作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编著有《都市文学新景观》《深圳作家访谈录》《罗湖作家访谈录》《三原色名家对谈录》书系(合作)等图书多种。有文学专论及文学批评、散文、诗歌类作品,散见于大学学报或文学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