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史》2008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分上下两册,共计100万字,以“研究史”为题,系统地梳理、评介了大约90年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研究的发展过程。《研究史》是由我一个人组稿和编辑的,说实在的,我一个人编辑《研究史》有点吃力,《研究史》是一部100万字的学术著作,要对里面的资料进行核对,要对书稿的立论进行评判,同时还要编辑其他的书稿,感觉编辑工作很繁重。好在我是学文学的,毕业于江西大学中文系,也是一个获得编审职称的老编辑,还是中国编辑学会会员,在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工作期间责编了《唐弢研究》《林语堂评传》《才子梁实秋》等有关现代文学方面的作品,又有时任广东人民出版社总编辑的卢家明担任终审。
卢家明总编学养深厚,是吉林大学历史文献学专业研究生,也是中国出版领域的资深专家,撰写了《词林别裁》《欧阳修传》等著作。在广东人民出版社担任总编辑期间,主持了《时事画报》《清代理学史》等多个国家级出版项目,他注重出版兼具社会价值与文化坚守,平时习练书法的他,还为《研究史》书名题签了书法作品。《研究史》的封面,纯白色的底色上,竖着黑色书法字的书名,好像天地间立着一个大写的人。起初我觉得这样的封面设计太简单,后来就明白了,一般名人的文集封面都这样设计,天然去雕饰,显示了书稿内容的崇高价值。再加上先生率领的编写团队是这么有实力,《研究史》还是比较满意的出版了。
先生治学严谨、视野开阔,四位撰写者都是他的博士生,遵循他的学术原则成长起来的,书稿自然呈现他的严谨而富有创意的风格。撰写者刘卫国教授,是中山大学中文系的博导,在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获得法学学士学位,在中山大学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和文学博士学位,关注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20世纪中国通俗文学史以及新文学中人学与美学问题等领域,独立主持了多个科研项目,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和中山大学青年项目,还担任了广东现代作家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务。撰写者陈希教授,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的教学研究,独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3项,还担任了广东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是一个著名诗人和评论家。撰写者吴敏,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北京大学本科和硕士毕业,在北京大学就读于先生门下,工作后,又考博士考到先生门下,受先生学风熏陶最久者。她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延安文化”“周扬现象”,主持了多个重要研究项目。撰写者姚玳玫,华南师范大学中文学院教授博导,还担任广东鲁迅研究会理事。2009年,她的著作《想象女性——海派小说的叙事(1892~1949)》获得“第三届中国女性文学奖”。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民国时期海派文学与文化、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和图像艺术等领域,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新文学评价体系建构实践研究(1928——1937)”等项目。
《研究史》是先生带领这个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的教授团队,历时10年完成的,资料准备更是长达20年之久。《研究史》出版后,在学界得到较高评价,认为是填补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具有开拓性和集大成意义。《研究史》从1917年至2007年,记载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和研究的成果,探源朔流,分别时期记载和检视了现代文学研究的脉络和走向,展现了几代研究者的业绩和学术风貌,建立起了中国现带文学学科史的框架。书中不仅宏观把握了学术态势,还深入剖析了典型学案,史论结合,取材宏富,探究精深,初步总结了现代文学研究的经验和教训,开辟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专注于学术史的新的学术路径,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深化和拓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0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又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通史》。黄修己先生以85岁高龄,还是率《研究史》编写团队原班人马,中山大学的刘卫国教授、陈希教授,华南师范大学的吴敏教授、姚玳玫教授,历时十年,攻克了这一现代文学研究的重大课题。主编是谦谦君子,刘卫国教授很像传统意义上的专注学者,陈希教授有诗人气质,吴敏教授有点像杨绛那时的旧式女性学者,姚玳玫教授有美术家的浪漫。丛书全套共五卷,161.2万字,分为第一卷(1917——1927)《喧闹中的开辟》;第二卷(1928——1937)《多元共生》;第三卷(1937——1949)《分流与整合》;第四卷(1949——1976)《非常的建构》;第五卷(1977——2000)《突破与创新》。
时任广东人民出版社社长曾莹和时任广东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的倪腊松,非常重视,将《研究通史》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并列入2019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研究通史》我是组稿编辑,也是我申报选题的。
曾莹社长毕业于医科大学,举重若轻,擅长管理,她能轻轻松的将复杂的问题处理得干净利落。她主持了《广东华侨史文库》出版工程,推动了华侨历史研究、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等重大出版项目,强化了出版学术品牌。倪副总编辑,是广东省政协委员,主导出版的《刺刀书写的谎言——侵华战争中的日本‘笔部队’真相》,首次系列揭露日本文学界在侵华战争史中的文化罪证,填补了抗战史研究空白。……领导的支持,工作上有了动力,但《研究通史》有五卷,161.2万字,煌煌巨著,我一个人责编,显然有点难度。
现任广东人民出版社社长肖风华,立即增加了两位编辑:汪泉编辑、段太彬编辑。并让时任广东人民出版社的总编辑钟永宁亲自管理这个项目。肖风华社长华中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硕士,策划多个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推动广东人民出版社全产业链市场化改革,布局新业态出版,提出“出版AI生态试点项目”,强调人机协同能力是未来竞争核心。钟永宁总编辑中山大学历史系研究生,主修明清史和文化史,著有《守望中国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二十六讲》,主导广东人民出版社的大众出版品牌文化建设,推动“万有引力”等品牌成为人文社科类影响力前列。2023年10月28日,黄修己先生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建设学术研究会在中山大学举行,钟永宁总编辑代表广东人民出版社参会,并作了题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通史与现代文学学科建设的发言”,在这个会议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刘勇亲赴广州,授予黄修己先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最高荣誉奖。
汪泉编辑,作家型编辑,既是好编辑又是著名作家,他责编的《广州传》和我责编的《广东九章》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在特有的视角中对岭南文化进行解读中成为品牌。他作为作家,是一个高产作家,从甘肃到广东十年间,创作了近十部作品,其中《湘子桥畔:乡书乡音乡情》《光焰摇曳——变革与守望的梁启超》,写岭南人和物,在主旨、结构、文字上,都在同类书中属上乘之作,让他成为岭南文化的编写生力军。段太彬是文学类研究生,被他负责的那卷的作者吴敏教授称他“年轻有为、高效又谦虚的编辑”。我为广东人民出版社感到骄傲,每一届都有顶尖的团队。呈现给读者的《研究通史》自然不同凡响,书中所有的引用资料,编辑都根据原始材料进行了核查。《研究通史》的封面设计,与绮丽中透着优雅,放在书桌上就像德高望重的学者,正在优雅的讲学。我做了前期的工作,后期的工作基本上是他们几位操劳。



“对现代文学研究有一些全景的了解,与黄修己先生带着我们几个弟子做‘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直接相关。从2000年前后,直接翻阅旧报刊,用活页纸抄资料的手工业学习期,到现在海量的电子报刊,数据库运用时代,整整20年过去了,再一次做‘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通史’,得失寸心知。”(吴敏教授语)《研究通史》主编黄修己先生在总序里谈到:“本丛书罗列近百年里现代文学思潮、批评、研究的各类成果,当然是比较好的,尚可供今天借鉴的,并且适当总结一些历史的经验、教训,希望可以作为本学科今后继续发展的参考。”“本丛书将不同的社会背景、思潮背景下的现代文学研究,分成五卷”“本丛书的各位作者都参加过此前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两卷本的写作。这次‘重操旧业’,在原有的基础上,重新查阅、研究史料,进行增补、修订,扩大内容,有的重整格局,开辟新篇,将五卷独立成册,将书名改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通史》。”
《研究通史》被北京大学中文系陈平原教授高度评价,称《研究通史》是现有相关论著中最为全面、最为详实、时间跨度最大的现代文学批评家及其研究方法,还详细论述了各种文体,社团报刊和现代历史现象,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因此《研究通史》作为我国首部全面系统深入论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通史,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学术经典名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