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芳菲:我是一个坚定的深圳主义者,20多年前非常坚定地在大学毕业后直奔深圳。就是当时互联网上“因特虎”三剑客给了巨大的影响。民间的声音一直震耳发聩,让人感受到这是“我们的深圳”。《深圳传》更是如此,看过这本书后第一个感慨是,人和人之间的因缘际会,是非常奇妙的。 这本书非常详尽地体现了深圳的“互联网因子”,这是一座城市的基因,是血脉之下涌动的DNA。在深圳诞生了第一个中国意义上的WWW.WEB 网站,就是深圳之窗。回望30年前,这本传记的书写就是由深圳人、深圳的普通人一起撰写的。我在深圳之窗“与作家一起读书”栏目请老亨先生上了两次,两次都是讨论《深圳传》。今年8月26日,我们再次讨论《深圳传》,因为这是非常特别的日子,1995年8月28日,深圳是第三个接入国际互联网的城市。我们在这里讨论文学的时候,我作为读书的主播,我在很多地方分享过这本书。可以简单地说,它是用小的故事,串起了这座城市发展的历史,不管是1988年1月13日蛇口风波所讨论的,包括蛇口的4分钱,4分钱就是时间和效率的匹配。电子大厦和深南大道中间的角色,因为电子大厦是深南大道最短的那一段,也就是现实和政策的拉锯,我们在中间可以看到很多深圳发展的历史。1993年“为文人造个海”的故事,在座各位肯定非常熟悉甚至可能亲历过,先前唐诗人先生说他没有亲历,我当时就想,对,有很多事情在座各位非常幸运,是亲历者,但是书里又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这个故事,这是理想和现实的一种共同努力。包括2004年的营商之争,我能看到民间凝聚力的彰显。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是,我觉得我能够作为一个深圳主义者,随时在那里截取片段化或连线型的素材向别人传播深圳,这种故事性是符合新媒体传播时代的规律的,让更多的普通人能够通过点状的故事看到深圳历史,通过数字化组成时间线,看到深圳的发展,通过传记的整体面的呈现,看到深圳的谋略、深圳的未来。因为我本身就是品牌传播者,我在香港浸会大学就是教品牌研究的。所以这种随时能提取深圳的DNA的方式对于我来说非常重要,我们需要系列化,更需要闪光点。 这本《深圳传》还有一个跟普通传记不同的特点是,虽然是一座城市的专辑,但是普通人也值得拥有姓名。这种城市所赋予普通人的“配得感”,更让人感受到城市的格局和人文的魅力,同时也是历史的意义。书里从庙宇到殿堂所呈现的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和创新令人动容,但是还有一些很小的城市人物都清晰呈现,就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这也是我反复在推荐“深圳主义者”的时候跟别人说的,“来了就是深圳人”不是一句口号,这本书用洞察的视角呈现,但是也带着悲天悯人的托举,像书里提到的大家乐,有一个音响师叫彭振坚,那三个字一点都没有写错,我非常熟悉这个人。包括音乐家郭翔,包括《为文人造个海》的编辑王星。很多的普通人在历史的长河里曾经偶尔闪现过一瞬,有的甚至只是“来过”,而这本书却“看见了”他们。这种“看见”,是人融入城市血肉的最大契机,来了就是深圳人,深圳也不会忘记你。 对于我的学术研究来说,还有一个重大的意义,《深圳传》记录了普通人的故事,也记录了深商的发展史,这是这本书在深圳城市品牌发展史上非常重大的一个贡献。一座城市里,企业家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品牌组成了城市品牌矩阵里最重要的一环。很多城市品牌联想和品牌印象都是由各个企业和企业家组成的,书中也有描述,大疆、华为、腾讯等,数不胜数。这些企业品牌下的产品品牌,构成了城市丰富的生活,构成了城市品牌的感知质量,最终构建了不可替代的城市品牌忠诚度,而这,就是深圳无可替代的品牌资产。这是中国城市品牌发展中一线城市品牌成长史里不可或缺的鲜活材料,更是证据和痕迹。具有深刻的学术价值。
《深圳传》让人看到深圳是如何长成的,这种力量来自民间,也来自政府;这种成长里有企业也有大众,真实呈现,呈现事实,也呈现评说,相较于史料型传记具有更蓬勃的生命力。“深圳主义者”也因此体现得淋漓尽致。呈现的是深圳的DNA和深圳的品牌资产,无论是用小故事串成城市发展的轨迹,还是用数字表达城市生长的速度,从蛇口长出的震惊全国的经济模式,大家乐长出的草根娱乐文化,从大芬村长出的草根艺术文化,从“为文人造个海”长出的文学商业文化,就是深圳人什么都敢。 现在老亨先生他们还在持续做睦邻文学,同时也开始在做行走社区系列。深圳生日茶会,一直致力于基层文学,这也是一直希望大家看到深圳的DNA,是文化的梳理,也是重塑,这是一种下沉姿态,更是一种接地气钻研的方式,在深圳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时候,深圳主义者们还能保持这种淳朴的姿态和行为,其实就是一种城市品牌信仰,我们相信共生的力量是从土地开始,从大众开始,从细微的生活开始。一边是让深圳的DNA呈现出来,一边是让更多的人看到,我们其实是在共同努力地创建深圳文化。 最后非常诚挚地邀请各位作家上我的节目,《和作家一起读书》,让我们推荐深圳,谢谢。
主持人 秦锦屏:接下来请刘洪霞博士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