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2024深圳市优秀文艺作品宣传推广工程系列活动|以深圳为方法——黄军、蓝予、黄东和(老亨)作品研讨会(八)
2024-12-03 19:48:29 来源: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 作者: 【 】 浏览:226次 评论:0

吴建斌.jpg

吴建斌:大家早上好。作家黄军我非常熟悉,她在银行做行长,我在企业管财务。银行和企业之间经常发生着很多的业务关系。她是银行人,我是企业人,所以她的作品要表达的思想我非常理解。她的前几部作品我第一时间都看过,在过程中交流过很多。关于她的作品《奔流不息》,我参加过之前的研讨会,也发表过我的看法,不在此赘述。最近,我看过她的新作《立春》。这部书尚未出版发行。今年年初我看过一遍,最近她应邀我继续为她的《立春》写一些评论,我又看了一遍。前后看过两遍。
总体感觉,这部小说非常好,是靠近现实的一部小说,特别是写了深圳特区第一代奋斗者,从打工、创业、奋斗、成长、爱情、纠结,很多的故事在这部小说里都有展示,当然是女性的视角。这里面的人物关系不是很复杂,但里面的人物主角起码有10人以上,比如501室的四姐妹、企业老总陈博湛、外资代表周苏生、第一任男友彭远、外国专家麦克等,董妮娅是主角,他们围绕着工作、爱情、拼搏、资本运作等事件展开,这些人物的塑造非常成功。
总的来说,这部小说大概有三个看点,因时间关系,我点到为止。
第一,故事的大纲、大结构及开头都非常好。故事一开始,就抓住了我的心,让我一口气想看完,尽快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我不断地读,不断地理解,一直到把这本书读完之后,才对《立春》有了全面了解。另外,故事的开头和后面的结尾有呼应,这是难能可贵的。
第二,故事主角是董妮娅。前一部分有些可能是作者的原型,后一部分是小说虚构的部分。她原来那部《九重葛》小说写的是银行家,而这部小说是她从新加坡回来之后变成了资本运营专家,利用这个身份,助力了深圳蛇口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的发展。这个角色的转变是成功的。
第三,故事的情节是环环相扣,入情入理。当我看了前一个情节后,紧接着就想看下一个情节。香港有位作家叫梁凤仪,她作品的每一段话不长,很精炼,故事情节很紧凑,在我看来,作者的这部《立春》很像梁凤仪的港式表达方式。当下,我们处在快节奏时代,特别对于大块头长篇故事来说,语言和情节的简洁明快很重要。所以说看《立春》,非常过瘾。
当然这部小说也有不足的地方,就是有点节奏太快,对物、对情、对人的描述是不够的,跳跃性比较大,有报告文学的痕迹。
我知道这部书还在最终的创作阶段,说是可以出版,但我觉得还可以打磨。这部小说如果要打磨的话,将是一部非常棒的小说。首先,它的跨度长,前后达40多年,正好是深圳最波澜壮阔的一段时期;其次,它的结构宏大,旨在通过第一代奋斗者诠释改革开放40年带来的成就。因此,我建议加入部分情节,将内容从30万字扩展到50万字。其实,再加20万字是没有问题的。如果这样,可以变成一部像梁晓声写的《人世间》一样。我觉得它可以成为“《人世间》宏大篇的深圳版”。如果这部作品能变成《人世间》这样的作品,对深圳文学的贡献将是巨大的,对深圳改革开放及取得的成就将是最重要的演绎和再现。

主持人 秦锦屏:接下来请廖令鹏老师发言。

廖令鹏.jpg

廖令鹏:我觉得“以深圳为方法”,我们可以把深圳的语境稍微拓展一下,可以放在三种语境下,一是改革开放,二是创新,三是新城市。这是我对“以深圳为方法”的简单理解。 要学习“老亨”,这里打了个引号,他不仅仅是一个人,更是一种城市文化精神的代表、象征。我把它归纳为四种意识,一是有深圳意识(家园意识);二是有创新意识,特别是他做睦邻文学奖,社区大赛、全民写作,我认为就是对当代文学组织形式的一种创新、一种变革;三是人文意识,这方面大家都讲了很多;四是具有民间意识,也就是所谓的社会意识。这一点我们都看到了,“老亨”跟三教九流、工商士农都非常开放、平等地交流,没有隔阂,相处融洽,如沐春风,他的视角“偶尔向上,总是向下”,我觉得非常好。 学习《深圳传》。我知道写《深圳传》这样一部作品是非常不容易的,为什么深圳市社科院的乐正院长还给他作序?肯定是有原因的,肯定不是一般的作品,我很认真地读了这本书,收获很大。首先,认识了深圳的历史、地理。第二,认识了深圳这座城市。第三,也认识了我们自己。为什么要“以深圳为方法”呢?首先,就是倡导我们要热爱深圳,要热爱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其次,要面向中国,要牢记深圳是中国的一部分。其三,要走向世界。我们要尽可能地走遍五湖四海,了解世界,了解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其四,要拥抱未来。其五,过好自己的一生。

蓝予作品的三个特征解读

一、蓝予对“物”的生命感觉能力很强。对于诗歌而言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比如“无我”之境就来源于个体对外物的感觉后,将这种感觉移置并赋予外物,形成“我非我,物非物”境界,达到物与我内性相通,外处相望。如果诗人恰巧是一位中国画画家,那么这种对“物”的生命感觉能力为其笔墨提供了强大的力量,古典山水画并非写实,而是写心,写意,写我,写我与物的生命关系。著名的当代画论家朱良志先生在《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南画十六观》中提到“真性”“生生为艺”“生生之韵”,以及“共感”“以物为量、静观物化”等,主要面向的中国画中的生命哲学问题。我们看到在龚贤、倪瓒、吴镇、八大等画家的作品中,很少看到人,但笔笔是人,处处是人的心境,对生命的不同方面的表达,这形成了中国古典画派的高级生命哲学。董其昌有一个类似的观点,现在讨论得不多,他说“八法”中,气韵生动不可学,主要来源于天授、生知,就是说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除此之外,我认为“生知”还有很多内涵,比如生活的认识,生命的认识等等。诗是语言的皇冠,诗的语言就是意象的语言,心生的语言,是“天授”的语言,用诗的语言来开拓内心世界和感悟外部世界,这样也可以形成“生知”,进入气韵生动的境界。所以从刚才讲的两方面来看,我觉得蓝予写诗歌对她的绘画的内生性的作用就在于此,将新鲜活跃的个体的感觉迅速地传递到“物”上面,物与人在感觉层面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关系。中国画历来讲究笔墨与生命的统一,从笔墨中窥见画者的心性和生命状态,蓝予的山水画以空灵、典雅、飘逸,展现了她对自然的独特感悟和表现手法,展现了她对美的热烈追求。
二是结构的稳定有序和布白的清新透亮反映了内心的平和、明亮。构图是绘画的另一种语言,特别是在山水画当中,传移描摹直接对绘画的风格造成影响。蓝予的国画,山水人物花鸟等,有一个强烈的特征就是构图非常稳定有序,而且布局基本遵循宋画一路,几乎没人变形、夸张、零散、失序的构图。这种布局实际上属于现代主义的风格,追求传统的、理性的、稳定的风格,这有利于留白,有利于光线的穿透,就如董其昌的山水画那种光明感,董其昌说是“放大光明” “凌虚”等。蓝予的诗歌中也可以看到节奏的整饬平和,诗意的温暖、温和,格调的明亮。她的诗和画是统一的,反映了创作者的心境。当然,作为创作活力的体现,创作者也可以尝试一些后现代主义的风格,就是在构图上尝试一些有益的突破。
三是绘画和诗歌中关于“牧”的哲学。蓝予作品如《牧羊人》《牧者》《甘泉》以及诗歌《牧者》《旅途》《故乡》《叩门》等,也有很多地方提到“迷途的羔羊”。这里面涉及到“牧”的意蕴,这在中国绘画体系中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中国绘画中有大量关于“牧”的问题,牧牛、牧云、牧心等,比如禅宗有不少大德高德写过《十牛图》《牧牛颂》《牧牛图颂》和《牧牛歌》,假借牛为心的意象,牧牛如牧心,即找回迷失的自我本性,借喻修行、明心志。我很喜欢虚云老和尚的《牧牛颂》。在西方就是牧羊,都如此。马太福音中有讲到,“一个人若有一百只羊,一只走迷了路,你们的意思如何?他岂不撇下这九十九只,往山里去找那只迷路的羊吗?若是找着了,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为这一只羊欢喜,比为那没有迷路的九十九只欢喜还大呢!”蓝予作品中,“牧者”与“迷途的羔羊”是一对生命的关系,是心灵的召唤,传递着对天空、青草地、春天、甘泉、花香的热烈赞美,对牧者、回归、故乡、温暖和祝福的渴望,象征着人性的迷失与牧者的慈爱,展现了一种包容和救赎的大爱。

主持人 秦锦屏:接下来请连芳菲老师发言。 
Tags:深圳文学 深圳文艺作品 深圳小说 深圳研讨会 深圳文化 责任编辑:master
首页 上一页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尾页 8/13/13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深圳评论】访谈 | 永不疲倦地追..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