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2024深圳市优秀文艺作品宣传推广工程系列活动|以深圳为方法——黄军、蓝予、黄东和(老亨)作品研讨会(七)
2024-12-03 19:48:29 来源: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 作者: 【 】 浏览:218次 评论:0
汤奇云.jpg

汤奇云:首先我要祝贺黄军、蓝予和老亨这三位深圳作家,你们的独特书写产生了社会影响,也引起了学术界和批评界的关注。另外,也感谢三位广州来的专家。深圳文艺的发展,离不开你们的高阶智慧的支持。不论是深圳的文学艺术批评还是学术发展,都始终象海绵一样,在汲取着外来的智慧,以滋养自身的成长。由此,我也想到了今天研讨会的总主题——“以深圳为方法”。那么,如果是指“深圳方法”,那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方法?如果是指“深圳路径与特色”,那么四十多年来的深圳文艺,究竟走出了一条什么样的特色之路呢?因为这句话,总是给人以反思和总结的意味。
其实,只要诚心反思深圳文学艺术及其学术发展历程,我们就可以发现,所谓的“深圳方法”或“深圳特色”,无不指向了深圳人擅长学习的特点。他们不仅勇于表达自我,更敢于自由放飞想象。在文艺创作中,不受文体,不受专业乃至媒介的局限。因此我们能看到,今天虽然是一个传统的文学研讨会,文本的表现样式却是多种多样的,既有虚构的也有非虚构的;既有对具体而微的深圳人个体心迹的揭示,也有对整个城市发展史的传记式书写。深圳文学作为中国当代都市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独特性在于女性作家特别多。而且,跨界作家也特别多。不仅是蓝予老师是一个诗、画、小说兼工的三栖类的作家;在座的何鸣老师,其诗、画也都很出色。秦锦屏老师不仅诗文兼具,她还会表演,会演唱。前不久,蓝予老师出版过她的《蓝予诗画作品集》。今天我想谈谈关于她的小说《苏醒》的一点看法。她的小说书写明显内涵着其中国诗与中国画的构思特点。
我们知道,钱钟书写过《中国诗与中国画》,丰子恺也写过《绘画与文学》。他们都谈到了中国文学与书画之间的互文性,其实他们要指出的是,诗歌中的意境营造与写景状物,尽管与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所见的实情不同,但是,当他们把这些人与物,呈现在文学作品里的时候,就构成了一幅天然而美妙的图画。也就是说,诗人和小说家其实也像画家一样,总是把现实生活中一切拥有远近的事物撤去了距离,而拉到了一个同一平面上,这使得文学叙述不仅仅是一种时间艺术,也成为了一种空间艺术。这就是多栖类跨界艺术家,为当代深圳文学所带来的变化。
我关注过蓝予老师的画作,其间有着大量充满现代意趣的仕女图。她力图通过这些古装的女性形象,表现或呈现当代都市女性的心绪或意趣。现在,我们同样惊奇地看到,她的《苏醒》也是通过抒写美丽的林氏三姐妹半辈子的情路历程,来呈现一位女性作家对当代都市生存的别一种生命感受。特别是大姐林晓拉与二姐林晓嫣,呈现出忧郁、感伤而又优雅的气质,与她画作中的现代仕女图有着明显的互文性。显然,这三位优雅而又不无感伤的女性形象的设计和塑造,拓展了这座城市的艺术表现空间,也增加了这个城市的精神厚度。这三姐妹,都是怀着一颗玫瑰般的梦想开启自己的人生的。而更重要的一点是,在这部小说里,蓝予老师通过三姊妹的情感历程,特别是感伤的情感经历,呈现了当代都市生存的不确定性。
显然,这种都市生存的不确定性,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她们对诗意人生的追求。比如大姐与篮球健将李建,原来以为是梦幻般的一对。没想到,李建为了体制内的工作调动和升迁,而成了某位官员的乘龙快婿,她就只能孤身“闯”深圳。原以为与丧妻的白勇是志同道合的,但是没有料到,他们的婚姻先是遭到了白勇女儿的反对;后来终于能够成婚,白勇却在成婚之前,突然丧命于一次寻常的贸易交易。她自己也患癌症,来到了人生最低谷。二姐的婚姻就更曲折。她先是以与马海涛的婚恋,开启了似乎是梦幻般的人生。但很奇怪的是,在新婚前前夕,马海涛也横死于一场车祸。来到深圳后,她先是与传统家庭观念很强、占有欲也极强的姜学军离婚,后来又与生性风流又不愿意负责的音乐家关俞清同居,再一次经历了失望、沮丧而分手。这就是她二姐的情感经历。而处于青春叛逆期的三妹,更是由于一场夜店中的饮酒斗殴,而被判刑五年。这三姊妹情感经历的跌宕,无不象征了都市生存的不确定。我想,这也是蓝予老师在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过程中最大的体会。人在大时代中这种不可自我把控的状态及其表达,既是蓝予对现代都市生存的一种现代性认知,也是《苏醒》这部小说对深圳文学作出的贡献。
当然,深圳既是林氏三姊妹情感的伤心地,也是她们释放人生能量的平台。但小说中写到,她们从来不后悔来到深圳。相反,这座城市的多种可能性丰富了他们的人生。作者也借助三姊妹丰富的人生感受,探究了这座现代都市中那些靓丽身姿背后的内心秘密。尽管她们对不可捉摸的命运拥有一份焦虑与恐惧,但始终无法阻挡她们对诗意人生的期待和追求。小说家很敏锐地感知到,生活在这一喧嚣城市里的年轻人,无一例外都是以他们的全部真情和努力来构筑自己的诗意家园。尽管这个家园可能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但我觉得这一悲观性的提示却是非常写实的。它写出了当前所有人的都市生存体验。

主持人 秦锦屏:如果哪位老师有纸面发言稿,我们欢迎老师们留下纸面发言稿,现场发言尽量精简提炼,接下来请岳鸿雁老师发言。

岳鸿雁1.jpg

岳鸿雁:我来自深圳报业集团深圳市创意文化中心。我在读博士期间做宋代的书籍设计研究,今天看了三位老师的作品之后,在想什么样的书能留下来。丁社长提到“以深圳为方法,以深圳为世界观”,我觉得今天的这些作品就可以串联出深圳的世界观,从《苏醒》到《立春》到《九重葛》到最后是《奔流不息》的,这也是深圳的精神,就像黄东和老师写的《深圳传》一样,体现的就是这样的深圳精神。我曾担任《园岭叙事》责任编辑、《蛇口漫步》的特约编辑,今天主要是从城市传播、编辑、朋友的角度,简单谈几点看法。
我觉得自己很有幸,作为编辑,看到黄东和老师和他的团队把视野从深商群体到光明区的横切面,再到社区的故事,一路走来,他不断把时代聚焦放到更细微的沉淀,而这也是今天深圳特别需要的。大家都知道城市写作越来越受到重视,从《看不见的城市》,到《伊斯坦布尔》,或者是像《伦敦人》,不论是从小说还是从非虚构的作品角度,他们都在对城市进行画像。从上海陈丹燕的上海抒写,到《南京传》《深圳传》,城市都会因为文学作品而蜚声中外。作家用自己的语言在塑造城市形象,今天对深圳市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深圳的故事需要通过文学的方式去传播,其实也是整个城市最亟待需要的内容。当它建设到一定阶段的时候,需要文化去传播,需要更多的文学作品、影视和戏剧来表现。
我们看到,在西方的非虚构作者中,已经有很多作品了,比如《江城》《寻路中国》《长乐路》,这些都是聚焦到非常细小的角度。黄东和老师的团队通过睦邻文学奖,带动很多作者一起书写,其实就是在关注我们消失的附近,这也是牛津大学项飙教授说到的,“我们生活中的附近其实正在消失”。为什么《我的母亲做保洁》,她会这么受欢迎,就是因为她在关注普通人的命运,所以我觉得黄东和老师的作品最重要的就是他关注到了普通人的命运,用很多人的细微故事串联起这个城市发展的故事,我总结下来有三个特点。
第一,串联了很多作者,一起抒写城市故事。但总体来说,以《蛇口漫步》为代表的社区写作是在第三人的视角下讲述这些故事,纵横捭阖,文字有流淌,他不是一个单独的作者,其实需要更多的功力,因为他需要前期的策划,也需要后期的文字整合。他的文字有很多生动的部分,比如“来来往往,不知疲倦,老一辈人抚今追昔,年轻一代人感同身受”,这样的文字是文学的表达,同时也有历史空间的陈述,非常有感染力。包括“陈叔的舞台依旧是大海”,都有《老人与海》这种文学形象的象征。
 他们以非虚构的方式记录了深圳发生的历史与文化。因为很多作者都是深圳特区的建设者和亲历者,用这些个体经历为线索,记录了深圳历史的各个瞬间,比如湾厦村、海湾村,其中提到的廖叔、瑞苏姐、黄建新、邬金英这些人的故事是非常生动的。我们现在看《小巷人家》,其实也是通过人的故事进行讲述的。我觉得黄东和老师找到了深圳这些个体的人,这些个体的人在未来也可以为小说家提供更多的素材,大家通过这样的角色,挖掘更多的内容。
第二,通过小切口入手,结合百姓日常展现历史的纵深,有非常珍贵的历史价值。因为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比如蛇口工业区的“开山炮”,有很多蛇口的记忆和遐想,承载了深圳创业人的梦想,既有马立安的人生故事,还有樊姐这样土生土长本地人的细微观察,所以它是非常丰富的。
第三,记录的社区故事,填补了正史的许多空白。通过宏观叙事和微观细节相结合,让历史面貌更加丰富和完整。刚才乐正老师有提到,深圳的精神是创新和包容的,从这些细致的故事中,确实看到了这一点,反映了深圳人的普通命运,比如钢琴老师邱英宏的故事、新加坡面包店老师Sim的故事,都代表了深圳人的方方面面,在精神表达和宏大叙事之后,是应该找到这些情感注脚的。
今天的深圳经济特区已经走过了44年的历程,在这些历程之后,我们需要形塑共同的城市记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留下这种情感和体验的注脚,这才能让我们这个城市的文化变得更丰富,更为长久,这也是我们今天倾听城市的居民,或者是今天提到的流动市民的心声,把他们变成真正城市中常住的人。
期待看到更多的社区故事,也能听到更多的中国故事,以上就是我的发言,谢谢大家。

主持人 秦锦屏:接下来请吴建斌老师发言。 
Tags:深圳文学 深圳文艺作品 深圳小说 深圳研讨会 深圳文化 责任编辑:master
首页 上一页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 7/13/13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深圳评论】访谈 | 永不疲倦地追..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