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2024深圳市优秀文艺作品宣传推广工程系列活动|以深圳为方法——黄军、蓝予、黄东和(老亨)作品研讨会(六)
2024-12-03 19:48:29 来源: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 作者: 【 】 浏览:219次 评论:0
费新乾.jpg

为深圳砌座城
费新乾

十多年前,与老亨相识,深度参与由其发起的社区文学大赛,力推“睦邻文学奖”成为深圳最具特色与人气的文学奖,践行了“用文学,砌一座城”的理想。2021年,老亨推出三十多万字的《深圳传》,洛阳纸贵,风行一时,更是引得北京院校学子争相购买、传阅。这不仅是一部“深圳主义者”的随想录,更是一部了解深圳、探幽深圳、剖析深圳、构建深圳,为深圳量身打造的“城市传奇”。老亨在纸上为深圳砌起巍巍城池,将一个立体的有温度的血肉丰满的深圳和盘托出,展现于世人面前。
正如前言所说,“凡事涉及深圳就是不平凡的,她的容貌就像一个梦,她的历史就是一部传奇。”纵观全书,既有蛇口第一炮、土地拍卖“第一槌”、深南大道建设这样的大历史记录,又有华为、腾讯、大疆这样的小切口“样板”;既有深商豹变40年的商业风云史,又有为文人造个海的文化大事记。也许它不是面面俱到、考据详实,但通过全书,对深圳的历史、现在,甚至未来都能得窥一二。
这部《深圳传》,如果不是一个深爱深圳的人,不是一个“深圳主义者”,不是一个久居深圳的人,大约是写不出来的。虽说不是抒情散文,但字里行间无不饱含对深圳的深情,他心目中的深圳——“当人们心怀梦想、豪情万丈,大欲一展宏图的时候,他会首选深圳;当人们心灰意冷、万念俱休,只求一处安身的时候,他也会首选深圳!”这就是一个人对一座城市最大的热爱与褒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深圳传》是老亨写给深圳的情书。就像他每年8月26日,深圳生日这天,为深圳写下的万字长文,情感浓度不相上下,具有同样的“甜蜜度”。
作为一个“深圳主义者”,老亨在创建因特虎时,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一切与深圳相关”,到后来创建“邻家社区文学网”,推行社区文学大赛,还是一以贯之,要求所有参赛作品必须是深圳题材。甚至在他提出“深商”这个前无古人的概念时,也是以“深圳”为主导,后来又创作了《深商的精神》《深商赋》等作品,为“深商”概念的落地和壮大立下拓荒之功。有人说《深圳传》,也是一部“深商史”,此言不虚。
老亨久居深圳,早已将深圳当成了自己的故乡,为故乡著书立传,这是《深圳传》的创作缘起。就像王国华创作《街巷志》,将深圳当成故乡,来抒发“城愁”,立志写十本,已完成其六。《深圳传》也是老亨久居深圳,思考深圳,畅想深圳的“城愁”之作,在他的心目中,也是一个未完成式,是一部持续用生命创作的大作品。虽然不像王国华那样写得文采斐然、诗意盎然,却也是另辟蹊径,别有洞天。所以,我期待他《深圳传》的后续,还有《深圳传2》,甚至《深圳传3》,就像我期待他每年为庆祝深圳生日写下的万字长文一样。

主持人 秦锦屏:接下来有请王芳老师发言。

王芳.jpg

王芳:我重点就黄军老师三部作品说我的感受。
第一个维度,《九重葛》、《奔流不息——致母亲》以及正在出版中的《立春》三部作品的单篇意义。
我是《九重葛》的第一批读者,一开卷,“陌生的熟悉感”阅读兴趣扑面而来,这一点是作品满足读者好奇心的要因。黄军老师担任过银行行长,我定义这名作者有浓郁的“自传体”的创作动机,所以《九重葛》可以说是一本传递真切生命能量和智慧的书载体。在深圳这座金融和科技比翼齐飞的超大城市,对广大金融企业从业人士和为数巨大的金融消费者来讲,这本书因“超写实的镜相感”而具备经济学、市场学、银行学教科书般的“超教材”意义。金融、科技在普通人心中,是非常“网格化”式精准的现场,黄军老师却能因自己的阅历,加以文学的虚构,成就一个美好、励志、奋进的主人公故事,让读者阅读和生活真切共情。《九重葛》,把银行和企业日常最真实,点点滴滴,看得见的世界,看不见的人心,全部陈列纸面,生活日常,生命本体,“超教材”式前贤之镜,映照你前行之路。对于同时代、同城市、同生命进取价值观的读者,书中从百钢,到斯禹、供电局、岛主联手,从林树成、贾强等,到何荷、艾梅等,每一项“业务”,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人物……都将带你进入一个“陌生的熟悉世界”,在似是而非、似非还是中,时而由日常开启壮阔,时而从进取迈入诡谲……本书将成就读者一次现代都市情境下经济社会、世道人心认知“填补空白”的阅读经验。读书,读世,从阅读一部倾注作者真诚书写的人物命运中观照、共情。文学和生活经验的观照,可以上溯至柏拉图“镜像论”悠久范式表达,作者从自身阅历经验出发,作品里塑造宇文馨这个主人公,到读者领略到的陌生的场域、熟悉的生活,体会到共情阅读体验,作品《九重葛》成就作者、主人公、读者相互映鉴的“三折立体镜”。
《奔流不息——致母亲》我不仅是第一批读者,也有幸参与作者创作修改过程,虽然并没有提出太多意见,但伴随了作品的孕育和诞生。书中传递的母女情深、作者对家乡的爱和眷恋,我在新作研讨上都有阐述,今天我想讲另外三个维度。
除了文艺人,我是公益人。从长期从事社会建设的行动者角度回看,《奔流不息——致母亲》这本书至少有三方面具有新鲜和典型的社会意义。首先,中国传统家庭观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也面临重大挑战。这部作品直指传统母亲在家风家教以及构建家庭亲密关系题材,传统优秀的“家文化”如何在新时代有机传承?“奔流”一书就非同一般的意义:题材关乎新时代女性生育观、“母职观”,目前生育率断崖式下降,促进生育友好上升成为国策,“母职”成为社会命题;从“新女性写作”题材看,黄军在这部自传体散文里写了母亲从粤西来到深圳的真实记录,在我有限的阅读里,这样从生活到作品提炼和升级并不多。我任市妇儿基金会秘书长,妇儿语境下家风家教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而熏润人心的文学教化有些缺位,作品或缺。其次,“奔流”都一书是都市写作者的乡土回望。乡村和新城市写作,是深圳写作的重大课题,黄军在“奔流”里,既用饱含深情的笔触描写母亲生长的地方,和作者本人的家乡,也写了母亲来到深圳后,两代人在现代都市生活中从观念冲突到和解,最后到母亲去世后,作者回到粤西寻找母亲的足迹的“闭环式”全程,这是深圳写作者都市化后乡土回望的深情,也因个体视角,融合了乡土和都市写作。这部以家庭成员、家族史等非虚构式长篇散文体例成为写作者潜意识间本能“回归”或“返乡”的选题领域,《奔流不息——致母亲》正是视角独特、俯拾取材、精心剪裁的优质之作。作为一名得“改开”其时踩时代鼓点赴特区拼搏的弄潮儿,回眸、凝眸书写革命时期一路走来的母亲,非常珍贵。第三,我读作品初稿就意识到下篇直指“临终关怀”的重大社会话题,实属难得。一位作家需要赤诚,作者这部分的写作克服了普通人的心理困境,事实上作者也因写下半篇经历了作为作者的使命和作为女儿的角色冲突的艰难直面,重味母亲罹病、转院、治疗、辞世全过程遭遇冲突、困境时的心灵煎熬,所以这是一次勇敢的写作。中国社会“银发时代”滚滚而来,黄军以作家的自觉、以自己的亲身经验敏锐地把握到这个课题。比如书中触碰到“过度医疗”、临终关怀等命题,我在组织、召集新作研讨会时特别请了北大医学院ICU主任做嘉宾,文学和生活的互相干预,也让《奔流不息》有了非同一般的意义。
从社会意义角度,在未成年人生命教育成长成为全社会聚焦的困境课题、直接或间接引发生育率低下等直指国家民族未来的“大事件”,本书与亲情之爱主题并行的家风家教、家乡之爱,以及母亲濒危时刻对医院、治疗、老人临终关怀等的真实记录,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之心灵必需、对于“银发时代”的忽如而至,作者深情之笔的饱含真切、价值反思的写作,具备非一般“那一个”的典型意义,称得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期,当美好生活成为主流价值追求时,写作领域呈现的新趋势和先声作品。

《立春》通读电子稿后,突然看到一句文学性、典型性的时代金句:“她轰轰烈烈的爱情,给了这个轰轰烈烈的大时代。”这可以说是没一个写作者梦寐以求的、说出所有人感受,的金句。对改革开放的回望、总结以及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是当前深圳各界主流探讨的大课题。这句文学句子,对过去、对现在、对未来,有力透纸背而又意向鲜明的表达。书名《立春》,满纸热力却恍如盛夏,是以炙热之笔写就的一部《立春》,一部“改开”巨浪中主人公董妮娅和特区共成长的生命奋斗史。本书无疑是献给特区和“拓荒牛”们的一部力作。1981年特区正式成立,楔子始于1959年,粤西,惊涛骇涛间埋下未来特区“竹子林”工程兵建设者的基因,全书终于2019年,“最初的地方”,回到粤西,创业者成就“竹海科技小镇”的新乡村。初到深圳的“工厂妹”,到奋力书写时代的记者写作者,再到金融高管、国际投资人等,主人公每一次真切的生命经验里,编织出沸腾的“特区生长交响诗”。个人奋斗命运浮沉于时代晨昏和风云变幻里,明灭于职场和商界人性的规则和潜规则……源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冬伲娅”的董妮娅之名,正是一把打开作者理想主义情怀和现实主义写作呈现出的生活与作品交相辉映境界的钥匙。
以上是关于三部作品的独篇感受。
第二,我想从新时代从作家和作品的关系谈谈我的看法。
我们这一代人,更多是从铅字学习里认识生活的,生活和写作,仿佛成为彼此独立、剥离开的存在。很多学院派的写作从“象牙塔”里而生,我本人也是。当步入生活深处和内里时,我发现可能读得懂《红楼梦》,但已经读不懂现在很多作品。最大的原因可能是作家和生活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区隔和隔离。都说作家要深入生活,但在这样的表述中,生活已经成为作家的身外之物——当然天才型和杰出的作家另论,若如此,作品的真理性、彰示性、典型性,作品对广大读者的“润心细无声”的文学功能该如何发生呢?脱离生活本源,脱离作家和生活“二位一体”的融和,作家作品的高质量、经典性还能存活和成立吗?作家如何实现为时代立言、为天地立心的崇高的使命呢?这是值得打问号。小说作品书写人,刻画人,书写人生,书写时代,这是作家天然的使命和责任。于写作者,生活本位坚实的“在”,或者作家积极主动的投身和融入,决定着作品小说化、艺术化抒写人生能够到达的高度,是核心决定性要素。
据我体制外的观察看,“自传体写作”有成为潮流的趋势,身边很多企业家朋友,为企业、为家族、为自己都有想写一个传记的动机和愿望,黄军难能可贵地以小说、散文艺术、一虚构或非虚构作品来书写,抒写,做出了非常“先行示范”的典型意义。作者从生活中浸泡而生长出来,作品是她文学的孩子,也是她的生活和生命本身。她不是“学院派”采风式、观察总结式的写作,而是通过写作者的敏感和专业,蘸着生命的血泪书写的。在当前信息化巨变时代,做文字、文化工作的同仁都同时面临很大困惑,时代变迁,新媒体崛起,视觉化的短视频、游戏当道,对于以文字为矛和盾表达的文学,我们固然可以坚守文学的母体,因为没有好小说、好剧本,罕有好的视觉表达,但我们都是深圳生活者,在社会生活巨变几乎让人应接不暇的信息化时代,乡村也好,都市也好,超大城市也好,作家记录时代、代言人心的角色和使命,怎样回到生活本身,浸泡,蜕变,沉思,脱颖而出,这是每个写作者都在思考和回应的命题,黄军坚定地走在这条写作之道上。
第三点,到现场后我惊讶发现,虽然在创作时序上,先有《九重葛》,然后“奔流”,在后《立春》,但这三部作品自然成为了女性成长“三部曲”。生命历程时序第一部是《奔流不息》,源起从母亲开始,从粤西小山村开始,回应“从哪里来”?为什么来到深圳?母亲推动女儿:“你要往大道上去,往人多的地方去。”《立春》第二,作者来到深圳,从打工妹开始。我身边的企业家、金融家朋友不少都在“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太多当年打工妹,现在都企业家,谈起那段如火青春,包括在蛇口如饥似渴地阅读书店、排队上夜校等,当回看那一段青春岁月,《立春》当真交出了一部非常好的特区生命交响诗:从打工妹开始,到拓荒牛,无数个体生命成就这座城市的异常真切的记录。改革开放的宏观命题,在每个个体、微颗粒生命维度上是怎么具体而微呈现的?这是文学、小说给到每一位读者的启示,how? and what?《九重葛》是第三部,打工妹,企业家,而金融家。从产业来讲,金融属于螺旋式上升的上层建筑,写作者和主人公从家乡、母亲的血脉里接过一种精神,到更大的地方、更多的人哪里去,去赶时代的潮儿,来到改开初期的深圳,从打工妹做起,跟着时代洪流,一起共同成长,成就自己成为企业家,最终成就自己成为金融家、银行行长,个体生命的所生长和循环形成了深圳这座城市“从哪里来、呈现什么样的面貌、到哪里去”的圆环闭环,在基点上螺旋上升,找到了科技之城、AI构筑之前,个体生命欲望动机的历史起点,在这样的原点上,我们“再出发”,才拥有通往更多未来的信心和勇气。三部作品自觉地成为了“三部曲”结构。
作家并没有要刻意回应这个时代,并没有要刻意抒写宏大的命题,她就是从自己出发,从真切的、沸腾的生活出发,写自己希望表达的,迫切的希望跟读者文学读者共鸣、分享生命和时代的故事,于是自然而然就形成了记录时代,为时代代言的文学使命和责任。从作家的自觉,到作家为了作品文学性、艺术性的不断攀升,黄军真挚、炽热的付出和克服眼疾等艰辛的努力,特别值得敬佩。但正是从一名作家的自觉,她履行、践行出了文学、小说、艺术创作的定律。传统儒家士大夫文化里有真心诚意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说,我觉得恰恰揭示出作家真诚自发、到使命自觉的成长路径。
今天主题是“以深圳为方法”,立足在环球立场、中国立场、时代立场,因为深圳是世界的奇迹,“以深圳为方法”是有全球意义、中国意义、未来意义。我个人是一位文学的热爱者、追逐者和鼓与呼者,更多生命时间和精力投放在非文学领域。所以对于非文学者,“以文学为方法”,对于文学信仰的坚守者,在回望、审视、放眼未来的城市生活,共同的世界,当把生命投身进写作的时候,因为本身的建设者、参与者、记录者、文学者的融合身份,更大概率创作作品的经典性、感染力和意义,将自然而然呈现于读者,奉献给世界,谢谢大家。

主持人 秦锦屏:谢谢王芳老师,接下来有请汤奇云老师发言。
 
Tags:深圳文学 深圳文艺作品 深圳小说 深圳研讨会 深圳文化 责任编辑:master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 6/13/13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深圳评论】访谈 | 永不疲倦地追..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