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忠阳: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参加今天的研讨会。我在《深圳特区报》和《深圳晚报》工作了10多年,但回到这个新媒体大楼还是第一次,也特别高兴。
因为编发黄军的长篇小说《九重葛》的评论稿,认识黄军并成为了好朋友,对她的为人和写作都很佩服。年初在深圳图书馆的读书分享会上,谈过对《奔流不息——致母亲》一书的感受;此次把《奔流不息——致母亲》重读一遍,有些新发现、新感受,在此跟大家分享。
第一,《奔流不息——致母亲》是长篇纪实散文,22万多字,从一个女儿角度记述了母亲从出生成长、参加革命到相夫教子、邻里相处,直到告别人世的几乎整个生命历程。在运用烘托与对比手法刻画母亲形象时,不可避免涉及到家庭其他成员等,因此这部长篇散文还具有回忆录和家史的某些基因。总之,对于一直爱好文学创作同时又曾长期向公众传递新闻元素的黄军来说,《奔流不息——致母亲》是一部扎扎实实的非虚构文学作品。
中国人的情感世界里,母亲是第一好的人、第一伟大的人。即使封建时代,男性俯视女性,但对母亲总能做到毕恭毕敬,情愿献上尊贵的双膝。说到写母亲的文字,自古洎今,汗牛充栋,我印象最深的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所写的《项脊轩记》。以现代汉语书写的《奔流不息——致母亲》,与文言的《项脊轩记》在情感上是相通,在文笔上也颇有异曲同工之致。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为多年从事报刊编辑工作的人,我在看稿和阅读中,首先看重的是作者的语言文字能力,也就是说一开卷,作者的文字简练、隽永的话,就能一下子吸引到我,我就有兴趣往下看,不然便会犹豫、迟疑。《奔流不息——致母亲》这部长篇散文,除了感情真挚充沛、细节生动丰富,在熟练运用汉语言文字上也显示了作家的深厚功力:一是语言运用精熟。写母亲的文字,容易在感情驱动下纵意任情,而黄军对语言的驾驭和掌控非常好,使思想情绪的宣泄做到了张弛有度。二是理性表达和诗性表述并重,使作品既有思想深度,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一般而言,一篇诗文或一部书中有值得“句摘”的句子,都是可以为作品加分的,是作品价值的抢眼点,是作者给予读者的珍贵馈赠。《奔流不息——致母亲》一书最让读者津津乐道的一行文字,无疑是摘选和强调的母亲说过的一句话:“往大路走,往多人行的地方去。”这句从平凡生活和多难人生中提炼出来的精神信条,素朴而富有哲理。而诸如其中的“世界上那个疼我爱我,每时每刻都放不下我的母亲走了/我成了这个世界上的孤儿/母亲逝去,我却醒着”,已经堪称诗歌短制了。这些或理性或感性的诗化了的语言,高度凝练,高度概括,都自带光芒,能够照彻人的幽深的情感世界,使读者生发强烈共鸣。
《奔流不息——致母亲》堪称亲子文学的一个成功文本,在其哀切深长的基调里,勃动着一股积极向上的源自母爱的启迪和引领力量。这种固以私相授受的母爱力量,经由作家出色的记述,变成了我们得以共享的精神和思想财富。
第二,写母亲,某种角度看也是在写作家自己。她在最后一次带母亲去深圳红树林游玩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多少年之后,我才彻底明白,我们所能给予的一切,恰恰是母亲最不在乎的,而母亲真正需要、渴望的,却是我们最难给出的。母亲需要的是陪伴,是儿孙绕膝,是陪着她过平平淡淡的日子、吃得饱睡得香的寻常日子,而不是绸衣满身的荣华富贵,但母亲从来不说出来。而我们好像有千万个理由不给她这些,一直到母亲突然转身、离去。我多么粗心,多么愚蠢,多么后悔。”作家在书中多次重复表达了这种痛彻心扉的悔恨。这样一种普世的情感,唯有通过文艺创作方能得到积极有效地宣泄。
这些年,“用写作重建自我”、“写作即疗愈”的概念,在心理咨询和文学界逐渐风行,这是大众写作的功能性表述。《奔流不息——致母亲》的写作和出版,可以看作是黄军通过写作进行自我心理疗愈的手段。我觉得,这部长篇散文既可作为全民阅读活动的推荐文本,也可作为大众写作的一个成功范例加以推广。
第三,黄军笔下的母亲,几乎集中国传统社会优秀母亲的品德于一身,比如她谦虚、正直、刚毅、节俭、正义、爱憎分明、乐于助人,但似乎又并非可以用“贤妻良母”一言以蔽。书中忆写到:当重男轻女的奶奶因膝下无孙而让作家的父亲与母亲离婚的时候,母亲先是觉得“真的对不起这个家”,继而“在绝望中做了一个决定:无论如何都要给这家人生下一个儿子。为了家族的兴旺发达、后继有人,什么苦难都是可以承受和忍耐的”。自己承托再大的风险,也要让大家都好、都过得去,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呢?我至今也还在思索。
作为深圳经济特区第一代金融人,黄军不仅亲身经历了这个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物质层面的巨大变迁,更深刻见证了一个由移民汇聚而成的城市,在精神世界中的逐步成熟与升华,她自然而然地会从深圳人的视角出发,运用一种正在这片热土上萌芽并茁壮成长的新伦理价值观,去审视和映照传统的伦理关系;并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找到情感上的最大公约数与精神层面的深刻慰藉。
我就谈这些。谢谢大家!
主持人 秦锦屏:接下来请周思明老师发言。
周思明:时间关系,直奔主题。我认为《苏醒》有几个特征,一是独特的故事建构。《苏醒》是一部以深圳特区生活为背景的都市言情小说,也是一部充满了湘粤南方地域特色的风情画卷。改革开放以来,特区吸引着林晓拉、林晓嫣、林晓冰这三姐妹以及郭俊、亮子、白勇、姜学军等诸多的年轻人,怀揣着梦想来到特区。随着故事的展开,他们的人性也随之呈现。围绕着林氏三姐妹的生活经历和场景这三条线来展开。这些情节线索相互缠绕,通过一个接一个的密集细节呈现出来,所以能够抓住读者的心。
第二,鲜活的人物塑造。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这三姐妹各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林晓拉快人快语,敢做敢想敢干;林晓嫣文人内秀,情感丰富,她们的经历与选择以及关系变化都描绘得非常细腻,使我们能够深入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波动和心理变化。《苏醒》的人物多达50个,众多的人物在小说故事中安排得自然又恰到好处,小说中没有伟人,也没有权贵,都是身边的普通人、小人物。
第三,精巧的叙述方式。《苏醒》通过平行、交叉的故事线,展现了不同的人物命运和选择,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种叙述方式,不仅增加了故事的深度,也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作品注重细节描写,以描写林晓拉为例,她的皮服被晒得黑红黑红的,很健康,她的嘴唇有一种刚毅而果敢的味道,鼻子高而挺,侧面看特别有个性,轮廓分明,一双大眼睛锐利敏感,似能瞬间洞察一切。她的目光是变幻不定的,有时热烈,有时俏皮,有时冥思空想。
第四,清新的语言风格。作者运用简洁明快的语言描写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状态。这种语言风格,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第五,彰显鲜明的时代感。小说讲述了三姐妹的爱情和事业故事,深层次地反映了高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当中的社会善变、人性裂变等内容,小说通过人物的感情纠葛、奋斗挣扎,让读者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拷问生命的意义。
第六,可读性较强。作品颇具语言魅力,读者在阅读过程当中,会被书中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在主人翁与主人翁的同喜同悲当中,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设置,也能够让读者入戏,从而产生共情。
希望作者在今后的创作当中能对生活进行深度思考,在思想、艺术、语言几个要素上做一些磨炼或淬炼,让它更有生气、有锐度、有厚度。
对《深圳传》,在这里也做个评论。目前,《深圳传》有三部,其中,深圳作者两部,广州作者一部。可谓花开三朵,各表一枝,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老亨版和胡野秋版的《深圳传》以深圳城市为主题,探讨它的历史、文化、社会变迁。两部作品都试图通过文字来描绘深圳的独特性,展示其作为现代化城市的魅力,都对读者了解深圳这座城市提供了有价值的视角和见解。
从不同处来说,老亨版的《深圳传》,因为作者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专业特长,因而影响其写作视角和内容选择,比如侧重经济、商业、民间、案例等等要素。胡野秋版的《深圳传》更注重综合性和全面性,作者的历史背景使得胡野秋版的《深圳传》充满了文化和历史气息。老亨版的《深圳传》在写作上更注重故事性和情节推进,注重通过具体的故事和人物展现深圳的历史更迭和社会发展。胡野秋版的《深圳传》则采用了更文化化和文学化的写作风格,注重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同时也融入了历史文化要素、个人认知感悟,个体自我的色彩更浓。
广州作家叶曙明所做的《深圳传》,也是反映深圳历史和现状的作品,全分上篇《山海岁月》和下篇《大鹏在天》,这本书采取的是报告文学的形式,以政治、经济、民生、文化多条线索来贯穿全书,详细记录深圳从七千年前的“咸头岭文化”到今天的历史发展脉络。上篇《山海(岁)月》涵盖了深圳改革开放之前七千年的历史,而下篇《大鹏在天》则聚焦于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历史,叶曙明这部《深圳传》对历史的发掘比较重视,但在深圳发展的现实性和诸多细部可能稍显逊色。
发言完毕,谢谢。
主持人 秦锦屏:接下来有请费新乾老师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