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正:非常感谢文联作协、报业集团,感谢东和,把我引入到这个圈子来,今天和在座的深圳作家、评论家、媒体人士在一起,讨论以“以深圳为方法”,我觉得这个名字非常有意义、有特色。
从我个人专业来讲,我离文学还是比较远的,很少参加这一类活动。但是坐在这里,又让我回想起,我自己在青春的时候,其实在座当中,可能我是最年长的,我是50后,大家都是70后、80后。
在我年轻的时候,其实跟文学是有深刻打交道的。20岁左右的时候,我学写诗,中国所有的诗刊,我是长期订阅的。21岁的时候,我在《江西日报》发表了一篇长诗,一首诗占了一个版面的3/4,当时我21岁,还是知青,当时还在下乡,是最后一批的知青。但是考大学以后,突然就跟文学断了。
当时我在江西,作为一个知青,考大学,报了中山大学。我们那一届特别奇怪,你的高考成绩没有出来,就让你填志愿,先填志愿再告诉你分数,我报了中山大学。到了中大才告诉你,中大在江西只招历史系,不招其他系。其实我当时还是蛮喜欢文学的,还是一个文学青年,但是到了历史系之后,马上就跟它们的思维很相近了,言必有据,你的每句话要有出处,要排除你任何的想象力。
今天我讲讲东和,因为我跟东和有20多年的交情。21年前,2003年的时候,因特虎三剑客在深圳赫赫有名,他们应该说是深圳发展的长期主义者,他们是从历史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考察这个城市的。我们在座很多都是文学评论家,我觉得东和可以戴上另外一顶帽子,他是城市评论家。因特虎三剑客是从城市发展、观察的角度来记叙这个城市发展的不同历程。因为他们游离于体制内和体制外之间,所以他们既有体制内的思维,也有很多非体制的思维,是独立观察者的视角,所以他们写出来的东西,我觉得比较接地气,也不太打官腔,这一点恰恰使他们受到了欢迎。当时的各界,不管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的,都对这三个人刮目相看。当时我也觉得,深圳应该有这样的城市观察家、城市评论家,这就是当年我跟他们三个人结下的因缘。
但是这些年,东和一直在耕耘着深圳另外一块草根文学。我觉得深圳的草根文学有两块,原来的叫打工文学,现在的叫社区文学或睦邻文学,这两种都属于深圳本土非常有特色的草根文学。虽然它的题材不是很大,也不是名家,但恰恰需要有这样的全民阅读、全民写作的社会土壤和社会场景。东和这么多年一直在这个领域辛勤地耕耘,我觉得非常难得,特别是在深圳这样的城市,按照深圳有些价值导向的评价,他不是特别随大流的类型。
我想再切换一下。因为我现在完全退休了,每天出去转转,去年到了巴尔干五个国家待了一个月。前不久我又去了拉美的五个国家,也待了一个月。因为我们是深圳出去的,所以有时候跟他们会有一些粗浅的交流,发现他们一般的人士对深圳是没有认知的,对这个城市非常陌生,我们不得不介绍,我们是毗邻香港的一个城市。只有什么样的人才会对深圳有深刻的印象?第一,关于国际产业链和国际贸易的人,对深圳会有认识,因为深圳是开放经济的热土、创新经济的热土。所以关心企业发展的人,会对深圳有认识。再就是来过深圳的人,对一个乡村40多年,变成现在大都市这样的巨大变化以及深圳的市容市貌会有深刻认识。除了这两类之外,国内的人对深圳的认识,走出国门,走出罗湖桥之后,很多人对深圳是没有认识的,特别是非亚太地区,我们在深圳的人、在大湾区工作的每一个人,都会有一种使命感。大家现在对中国的印象很深刻,中国这40多年的发展,从穷得叮当响的落后国家,现在也算是一马当先,发展得非常快。
中国的发展,深圳是样板,中央也是刻意把深圳打造成中国式现代化的样板,但我们这个“样板房”的国际知名度还不是特别高,特别是和香港比较起来,不在一个层次上。我们这一代,甚至是更年轻一代,应该有这个使命感。深圳经济发展的强项有两点,一个是开放型经济,一个是创新型经济。这两个优势,应该把它外延到文化和文学领域,也就是我们开放型的文化、创新体制的文化,应该树立起深圳的旗帜。很多文化人,对深圳有一些想法。
文学方面,实际上我没有发言权。但是我想,真正能够打动人们的,大家还是渴望有好的书,有好的阅读作品。但不管时代怎么变化,不管你在什么时代、什么地区,好的文学的共同特点就是,它把某一区域、某一时代人性的焦虑和忧虑发掘得非常深刻,把人性发掘得非常深刻。所以我觉得在这方面,这当然也不是深圳的事,所有搞文学的人,在发掘人性深度的时候,都要注意这个深刻性。
现在深圳特别是中国,出现了很多让人情不自禁、执着追求的东西,在深圳市也一样。但伴随而来的是,在这种情不自禁追求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焦虑和抑郁。我们现在的中美关系走到目前这一步,实际上是完全由美国人的焦虑和抑郁引发的,突然身边冒出来一个比他们完全不一样,挑战他们地位的国家和制度,所以他们一下子就焦虑了,现在美国政客的言论,他们非常非常焦虑,这种焦虑已经变成了一种泄愤的仇恨,这还是一种人性的报复。很多人为了情不自禁的追求来到了深圳。但我的形容,深圳是“铁打的城市,流水的市民”,市民不断地流动,就像民营企业的员工一样。深圳的市民,非常像一个民营企业的员工,真正长期积淀、留下来的很少,大部分人待个十年或者一段时间就走了,大部分人的目标,追求来深圳,但留下来的是很少的。像腾讯、华为、万科这样的大厂,能够待个十年以上的少之又少,90%都是走马灯式的流量,这就是深圳这座城市的特点,而这恰恰就是深圳这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想想全国有多少城市是“铁打的城市,流水的市民”?能够戴上这顶帽子的,在全世界当中,这样的城市都不多。
在“流水的市民”里,有释放的,有成功的,有欢笑的,更多的是焦虑的、抑郁的。深圳文学在这方面,可以做得更深刻一些。
我是随便感想,没有什么很深刻的东西。感谢文联作协,感谢东和把我引入到这样一个场合,谢谢。
主持人 秦锦屏:谢谢乐院长,乐院长以高度和敏锐,他发现了深圳城市的独特性,也发现了在深圳这座城市里特立独行的耕耘者和强调独特的写作者,以黄东和以及他的朋友们为例,谢谢。
接下来有请深圳市作协副主席、《特区文学》杂志社社长、总编辑朱铁军发言,有请。
朱铁军:今天这个活动的议题我非常喜欢,“以深圳为方法”,这个主题拟得非常好。从三位作家的熟悉程度来讲,我应该最熟悉的是东和兄的写作。在我的眼中,他是一位非常独特的作家,是与深圳这座城市息息相关的。从早期的互联网“因特虎三剑客”,到我们熟知的深圳主义者,老亨对深圳这座城市充满着真情和热爱,每一年深圳生日他所写的长文,都成为文化领域中人共读的作品,而且这几年东和兄携带着他的睦邻文学奖,几乎将深圳的基层写作者可以说是“一网打尽”,全部聚拢在这个平台上,他为深圳基层文学的创作、基层写作者、文学的生命力和外延性上,做了非常杰出和不可替代的贡献。如果没有全民写作计划、邻家社区、睦邻文学奖的补充,可能深圳写作的范畴会缩小很多。在这一点上,我们绝对要向老亨致敬,十几年的坚持,非常不容易。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说,东和不是纯然意义上的文学化书写,他更多是一种城市概念、城市认知以及对历史、人文、社会和当下的研究,他的“深圳系列”非常有人味、接地气。
蓝予老师的《苏醒》,我读得比较早,她为作家在新的传播时代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她用朗诵的方式,以作家在场性的方式,为自己的作品提供了一种新的传播效能。在新的传播背景之下,这个方法非常符合当下的时代习惯。
最后,认识比较晚、读到比较晚的是黄军老师的作品,她也是最让我感到敬佩的作家。首先,黄军老师早年是媒体人,后转行到银行系统。她在银行系统工作若干年之后,重拾创作热情,创作了一大批非常优秀的作品。比如我们看到的《九重葛》《奔流不息》和她个人的创作总集《黄金眼》。通过对黄军老师作品的了解,我也和她做了些交流,让我感动的是,她个人视力不好,但是这两年来她向着新的领域进发,耗时二十多个月,创作了一部近30万字的长篇小说《立春》。《九重葛》是她熟悉的经验、熟悉的领域,到《奔流不息》,她还原了一位作家对母亲、对生命、对生死、对人生亲情和世态伦理的反思和致敬,再到《立春》这种虚构性、纵跨40年历史、与深圳城市发展充满着密切联系的鸿篇,黄军老师在不断拓展着自己写作的边境。黄军老师有自己的文学创作版图。前面有一些老师已经对她的《九重葛》等有了高屋建瓴的评论,我就不多说了。
因为《立春》这部小说还没有出版,刚刚完稿的时候,不知道我看到的是第几版的初稿,这部小说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它是一部与深圳特区40多年时空线索密切相关的长篇佳作,关涉改革开放、城市变迁、经济腾飞、产业转型,以及个体奋斗者在历史洪流中自强不息的全景式、有史诗气质的动人故事。这部小说刻画了许多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是一个女性视角的女性抒写。最可贵的是,这部小说对于当下主题创作的把握,目标是非常清晰的。这里面涉及到非常多纵深的元素,比如当下深化改革的元素、大工业题材的元素、湾区奋斗者的元素、生态建设的元素以及科技环保等多种维度,这是这部小说里最让人感到喜悦的。我们上次在这儿谈论深圳文学40年历程的时候,也有专家提出,深圳需要大的作品,需要像《繁花》那种有历史脉络的东西。黄军老师这部小说在历史感、时代感上非常贴近这个主题,把两代深圳人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经历的重大历史节点都融入其中,这部作品具有高度的可读性,其文学价值也非常值得讨论。关键是最后的故事走向,将深圳和粤西山区做了连接,我觉得这是山乡巨变主题创作的设计。另外,这部小说也是一部女性主义作品,从女性视角开始,和《九重葛》差不多,是独立的创业女性在改革开放大潮中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以及关照整个城市发展脉络进程的故事。同时,这部小说以女性为主体,关注她们的成长和心灵,悲喜与坎坷、失落与荣耀、顽强与软弱,具有鲜明的女性主义叙事意识。我对这部小说有非常大的期待。这部作品好像还在修改当中,离出版还有一段时间,我相信这个作品的问世,应该也是深圳以女性为主体的小说作品当中比较值得讨论和有样板性的佳构。
主持人 秦锦屏:谢谢铁军老师。铁军老师是《特区文学》的主编,平时工作也非常繁忙,这些年他带领着《特区文学》不断践行走出去,也一直在往前推深圳文学。昨天晚上他读三位作家的作品,读到了半夜两三点钟,今天又早早地出现在了会场,由此也可见对三位的鼎力支持。刚才他从社区文学的杰出贡献、基层文学的生命力、文学创作的新方法、作品追求的新领域等等几个角度,对三位作家的创作给予了高度的肯定,谢谢铁军老师。
接下来我们将有15分钟的中场休息时间,在中场休息时间之前,我们先来一张大合影,合影之后茶歇,然后我们返回到现场后,第一位发言的将是我们非常尊敬的胡恒芳老师。
(合影&中场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