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2024深圳市优秀文艺作品宣传推广工程系列活动|以深圳为方法——黄军、蓝予、黄东和(老亨)作品研讨会(二)
2024-12-03 19:48:29 来源: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 作者: 【 】 浏览:217次 评论:0

李德南1.jpg

以真实的经验和质朴的叙事为底
李德南

黄军的长篇小说《九重葛》有真实的经验和质朴的叙事,可读性很强,让读者在读的时候充满信任。它在经验的、题材的层面,有两点给我印象很深。
首次,这部小说主要从宇文馨这样一个银行支行行长的视角入手,写银行这个特殊领域,而且呈现的是这个领域非常真实的经验。银行领域有它非常特殊的地方,一方面让人有一种神秘感,比如它的运作方式,很多人都是不熟悉的。可是银行又是和每个人的工作、生活都息息相关的,大多数人都需要和银行打交道。因此,这个领域,既令人感到有兴趣,又充满好奇。这种特殊性,天然地对读者就有吸引力。而黄军从她的工作经验出发,用小说的形式,用一种朴素的叙述方式,把个领域运转的方式予以表现,对读者是很有吸引力的。
与此同时,这部作品虽然主要写的是银行领域,但实际上也从银行工作人员的视角出发,写到了时代在经济、社会等很多方面的变迁。比如《九重葛》里重点写到钢铁等行业的变迁。像这样的叙述,让这部小说在社会背景等方面变得更为开阔。
像这样一类题材,因涉及很专业的问题,如果没有相应的经验和积累,难以动笔,更难以写好。黄军的书写,有其特别重要的意义。
其次,在经验的层面上,还有一方面的书写也很好,那就是职业女性从青年到中年,她们在工作状态、心态上的变化。面写到宇文馨等女性在青年时代都非常上进,追求完美,做任何事情都竭尽全力。可是,慢慢地随着人到中年,各种事情都在增加,身体也相应地出现各种病痛。这个时候,她们同样还是要努力往前,但同时也慢慢放下对完美的期待,开始接待很多不完美的地方。正如小说里艾梅对宇文馨所说的:“在外人看来,你工作出色,家庭幸福,女儿优秀,但你就是太要强了,什么事情都要求做到精益求精,完美无缺。世上哪有这种可能呢?何况,完美的本身也包含着缺陷。追求完美就会消耗你很多的体能体力,再有一点变化,你就什么储备都没有了。拿什么来给你的生命‘补给’?”“人生不要一直在高点,山顶风大。有时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种承认不完美的状态,包括往后退一步的选择,以及在心理上接受带病生存的状态,本身就是一种中年的智慧。女性往往在这方面的感触会很深,因为女性在家庭方面所承担的,往往比男性是要多。在职场、家庭等等方面要平衡好,所要面对的难度,往往也比男性要大。因此,女性的感触也会更深。女性在获得类似的中年智慧后,我觉得是很好的,会比男性更容易跨过人生的功利境界,进入审美境界。《九重葛》里写到宇文馨热爱写作和摄影,两者都是走向审美境界的修炼方式。
在写法上,《九重葛》也很有特点。我们通常说一部作品,会包含有人、事、物等要素。《九重葛》的特点是,以写事为中心。有些人物也是重点刻画的,比如宇文馨。由于《九重葛》把写事放在中心,使得它能够吸引人一直往前读,不愿意中断,会希望把它一口气读完。现在能够吸引人阅读,能让人在始终保持阅读的快乐的作品,是比较少见的。《九重葛》在这个层面的处理,我觉得是成功的。但与此同时,也可能会带来一个小问题,就是读完后会觉得少了一点回味的空间。因为《九重葛》在物的层面,也包括对人物的塑造方面,笔墨稍微少了一些。这部小说,写宇文馨这个人物写得很充分。还有林树成,完成度也是挺好的。至于其他的人物,则主要是写他们工作方面的状况,生活的、情感的方面,写得还是少了一些。这会使得其它人物不够立体。如果要对这部作品进行修订的话,还有黄军在写其他的长篇小说的时候,也许可以稍微做一些调整:一是重视写人,把人写得更立体,而且要注重人物群像的塑造。另外就是加强写物。物其实是小说非常重要的构成元素。通过写物,可以表现人的阶层特征、兴趣爱好,也可以表现一个时代的风貌。一部小说的物质基础的形成,离不开对物的凝视和书写。正如江东所说的,“‘物’之细节就像毛细血管,是给小说的肌体提供循环的血液,小说的生命就是靠此存活。”物的作用,也是很大的。一部小说,如果能够在人、事与物的并举并重,给人带来的审美感受,就会更加丰富。

主持人 秦锦屏:谢谢李德南教授,他以真诚质朴之心,也读出了黄军作品中的真诚与质朴,同时对她的文本给了积极的建议,也读出了她字里行间所悟出来的中年智慧以及所抵达的审美之境,谢谢您。
接下来,有请暨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广州市评协副主席唐诗人老师发言。

唐诗人.jpg

唐诗人:谢谢。非常荣幸来到深圳,讨论黄军、蓝予几位老师的作品,前面我的老师、我的师兄,都讲得特别好,后面有很多专家,我也非常期待。
深圳文学这些年发展迅速,已经崛起成了中国城市文学版图中的重要存在。如果说,北京上海是现代以来中国城市文学的两条大道,那么深圳城市文学已逐渐成型为第三或第四条道路。深圳城市文学注重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验的书写。之前,我们或许会把深圳城市文学理解为注重表现当下人生活感受的“新城市文学”意义上的城市文学。但今天讨论的黄军、蓝予和黄东和的作品,也提醒我们,深圳城市文学还有报告文学传统、女性类城市文学以及财经金融类城市文学。老亨的《深圳传》记录了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初的重要历史事件,重点呈现的“蛇口风波”等事件都是特别值得我们去回顾去重新讨论的话题。《深圳传》提醒我们改革开放的经验多么可贵,它为今天中国如何重新走向世界如何重新激发社会各界创新创造活力提供了诸多参考。蓝予的《苏醒》等作品,突出女性在深圳城市背景下如何独立如何成就自我,这里面有很多独特的来自女性视角的城市感觉呈现,对于我们理解今天城市如何更人性化更具情感属性提供了好的参考。另外黄军的长篇小说《九重葛》,作为金融故事,这应该是深圳城市文学的重要题材类型,深圳是金融重城,理应有金融类小说。上海的《繁花》给了一个很好的参考,深圳也应该有自己的《繁花》。就小说《九重葛》来看,这里有剧情上的紧张感,有人物层面的典型性,也写出了人物在如战场一样的职场中如何坚持正义感如何创造新的可能新的希望。非虚构,女性以及财经金融类,这些题材或方向都可以拓展我们关于深圳城市文学的理解。以深圳为方法,就是以深圳这个改革开放新城的改开、创新经验为方法,以深圳普通人如何实现人格独立如何创业创造作为方法,重新激活中国人走向世界创造新生活开创新未来的梦想与激情。

主持人 秦锦屏:谢谢唐诗人老师,比深圳还要年轻的唐诗人老师,对深圳的关注却是持久而热烈的,他为深圳文学的继续开拓给予了自己深刻的思考,他也提到了,深圳提供了中国特色的城市文学的先进经验。
三位外地嘉宾已经发言完毕,感谢你们长期以来对深圳文学的大力支持,你们辛苦了。接下来我们请本地嘉宾发言,首先有请深圳报业集团党组书记、社长丁时照老师发言。

丁时照1.jpg

丁时照:各位专家作家今天来到我们新媒体大厦,我们这个楼,因为大家的到来而熠熠生辉;我自己,因为大家的到来而满心欢喜。
今天的主题是黄军、蓝予和黄东和三位老师的专题研讨会,我和三位老师还真的非常有缘。
蓝予老师,是我们深圳报业集团的同事。我看蓝予老师写的东西,对照检查自己,一直觉得非常惭愧。记者和作家,特别是小说家,有什么区别?记者写东西讲究“无一字无来历”;文学,特别是虚构文学,需要天才般的想象。我从事新闻工作,到明年就整整工作40年。近40年的工作,把我的思维训练成了纯正的新闻工作者思维——文章不写半句空。为此,我已经失去了虚构的能力。蓝予老师则大胆突破,她的写作让我觉得,人生应该另起一行,生命总要找到拐角处。
黄东和老师是有名的“因特虎三剑客”之一,在深圳是具有开拓性的人物。从传统的书写,到互联网的仗剑开拓,代表了深圳创新的气质。深圳是一座最互联网的城市,新闻和文学,工作和生活都有“最互联网化”的表达,黄东和老师就是深圳出品,是深圳特色,值得我们学习。
黄军老师最近写了一本新书,让我给她写个序。读完她的新作之后,我非常感慨。在她的书里,我读到了30年前的自己,因为有一篇新闻,是我跟黄军老师合作写的。我觉得在故纸堆里遇见过去的自己,恰恰如同遇见故人。这种感觉很奇妙,也很让人感慨。
我一直觉得,出版也好,文学也好,所有的写作,首先是私域的写作,是个人的书写。个人书写的下一步,就是公众的出版。这只走到书籍的第二步,最主要的一步是大众推广,也就是“深圳优秀文艺作品宣传推广工程系列”的本意。我们应该大力提倡私域写作,这是一个城市文脉澎湃的基座和根源。没有这个,城市的文化气息就是虚脱的。在座的各位一直都是我们私域写作涌现出来的公众代表,是我们需要大力推广的书城书人书事。
我一直跟深圳特区报文艺部的张樯老师说,报业集团的各个平台,应该成为深圳人发表作品的平台、人才聚集的平台、作品推广的平台。这是我们作为新闻出版单位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虽然做得不好,但是我们一直在拼命做。
过去我在晚报当总编辑的时候,晚报有定期的文艺作品专版。后来我到商报做总编辑的时候,商报有,晚报没了。后来我到特区报当总编辑,特区报有,商报没有了。感觉暮色在身后闭合,我觉得这不是好现象,应该是前后一片光明。
我一直在跟张樯老师商量怎么办,黄东和老师给了我一个启发,互联网才是主战场。我们的读特、读创、新闻网,要成为大家的平台。现在正是报业集团的发行季。我总是觉得,报纸发行其实跟书的发行是一样的。如果说过去的发行我们是一捆一捆地发行,到互联网形态下我们是一份一份地发行,到现在则是一篇一篇地发行。我们每个人写的稿子在报纸上发表了之后,我们就把大家写的东西做成链接,让大家通过自己的朋友圈、公号等方式往外传播,这才是我们现在传播的常态。
新闻单位经常跟很多的人打交道,很多作者把自己写的书送给我看。别人送给我的书,我一字一句读完之后,会写一个书评。这么多年积累下来,大约上百本,就在深圳出版社集结出版《提笔应写放胆文》。我觉得,每个人书写评都有自己的方式。我不是用评论的方式来写,而是借作者写的东西来抒自己的情,谈自己的看法和感悟。所以我觉得,我写的那本书,是一个书评式的散文集,没有局限在书里,而是跳开来。借书的内容,抒我自己对世界的感悟。开始的时候写得比较艰难,因为不是常规之路。走着走着之后就发现,它是一个方法,真的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越写越开。
今天的研讨会的主题非常棒——“以深圳为方法”,深圳既是我们的世界观,也是我们的方法论。以深圳为方法论、以深圳为世界观所写的东西,应该有滨海城市的气息,希望大家的作品里面,飘着浓浓的海腥味。身在新时代的深圳作家们,应该以如椽巨笔,书写新的传世之作。

主持人 秦锦屏:在广州专家发完言之后,深圳专家发言,果然是另起一行,有平台,有洞见,以新闻记者“无冕之王”的远见给在座诸位都封了神,他说在座诸位都是神,我也相信诸神发力,接下来会神采奕奕,用我们各自的方法共同宣传、报道今天的这场活动,而且宣传、报道更多深圳的作家,让深圳的作家以深圳为方法,既是方法论,也是世界观,谢谢丁老师的发言。
接下来有请深圳市社科院原院长,《深圳传》序作者乐正老师发言。 
Tags:深圳文学 深圳文艺作品 深圳小说 深圳研讨会 深圳文化 责任编辑:master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2/13/13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深圳评论】访谈 | 永不疲倦地追..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