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于爱成 | 乡村礼俗及民间情义的一抹晚照——余立功《王夫子坐席》读记(一)
2024-03-30 17:36:32 来源:深圳文艺评论 作者:于爱成 【 】 浏览:237次 评论:0
微信图片_20240330084502.jpg

作为一个五万字的超级中篇,余立功先生新作《王夫子坐席》(发表于《中国乡土文学》2024年第2期),其内容体量其实足以出单行本了。这确实是相当有意思的一部小说,当下已经少见,尤其是这样波澜不惊安静耐心不惊不惧的写法,更是少见。作品在历史中、在时代中、在洪流中,写出鄂中江汉平原的民俗、民风、民情、民性,这里的人的性格与命运,民间的知识与信仰、精神与情义。疯子和夫子作为故事的主角,承载着故事的推动,也承担着故事的象征,完成了对于这片土地最可宝贵的人的情义的礼赞,让人感慨万千,并潸然而泣下。

也许,这样的笔力,曾经的阿城曾经以《棋王》的绵密、迟缓、日常的描写、叙述、貌似波澜不惊实则暗流涌动的笔力,带给我们这样的叙事震撼——应该说这部作品的叙事的魅力正在于此,事无巨细、泥沙俱下、深钩细描、细致如红楼、如左拉之自然主义的笔触,来完成对一个时代、一个区域、几个村落、一群人、一场仪式的一次还原、塑形,让历史、空间、人群、文化重新活过来,重新在我们面前展开,而且作为一个骨子里具有启蒙主义精神的士夫型的作家,余立功实际上是国内少有的具有茅盾气质(自然主义与理想主义)、沈从文襟怀(乡土情怀与民间诗意)的当代作家。 夫子夫子,果然是夫子,不灵活、认死理、不知变通、守旧、固执的夫子,中国现代农村最后的保守主义者的老夫子。我理解作者余立功先生的本意,实在是要借这个人物的塑造,唱出来一首对日渐消失的旧文化、旧习俗、旧传统的挽歌。时代过去了,而且破四旧刚刚破过,其时文革在全国也正如火如荼,这样一个顽固的封建守旧人物的出现,与当时的时代氛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文化文化,乡村如果不文化不礼仪不旧派,传统的东西真的就烟消云散了,万劫不复了,湮没不存了。

也许有人会问,这样的旧风俗旧习惯旧礼仪有用吗?有保存的价值吗?——这实际上是问到了点子上,问到了核心问题上,这个问题实际上跟问人生有什么意义、文化有什么意义、文明有什么意义是同样的问题。可以有解,也可以没有解,可以有答案,也可以没有答案。一代有一代的活法,一代有一代的对于文化、文明的理解,传统不可能是静止的,文化总会发生变异,尤其城市文明总会迟早消解掉农业文明建基于熟人社会和农耕慢生活之上的礼仪习惯价值和信仰,但城市文明是空心的吗?是本质化的从来就有一成不变的吗?城里人只需要一日三餐酒色财气K歌游戏郊游娱乐或者高级一点观影赏剧看展就可以了吗?这是个大大的问题。 其实乡村的礼仪习俗里面,也承载劝诫教化功能,传统文化儒家文化修齐治平的功能都融合在里面,哪怕报个菜名、说句好话、唱个小曲也是如此,不仅仅是娱乐,而是有重大的附加的意义。是的,这样的“意义”的融入、传播和巩固,就是传统民间礼仪所要负载的功能。这是,现在的人们,谁还有心思从这里面学习这样的教化呢?谁还有心思在这样的活动中加入这样的教化呢? 所以夫子夫子,就显得这样的不合时宜。一个新派的校长、名字还叫周德成(孔子第77代孙、袭封31代衍圣公即最后一代衍圣公,名也叫德成,作品以此为他命名挡也不是偶然的)的知宾(主持),确反而一再的删繁就简,形成与夫子唱对手戏的一边,他代表了新的时代,新的时代(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如何在旧的时代遗存(理想主义、保守主义)的拷问下,来进行应对。来硬的,断然拒绝,他不敢也不忍,尚保存了对于旧文化的最后的敬意(因为他有他的“纠结”,而且因为被“刁难”挑刺监督之后,他也愿意改正,“决心尽量做全套”)。 
Tags:于爱成 余立功 王夫子坐席 责任编辑:master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1/3/3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于爱成 | 记忆之书,抑或拒绝遗忘.. 下一篇弋铧小说写出了我们时代的精神症..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