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美学,是今天美学界最不熟悉的美学阶段,长期以来缺乏系统的研究,是西方美学史研究最为薄弱的环节。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语言与文献的障碍;二是现代美学史观的掣肘。其中,后一因素最为根本。如果美学界以18世纪以来确立的“审美学”(Aesthetics)史观来看中世纪美学,很自然就会得出中世纪美学乏善可陈的结论。这就难怪像列奥·施特劳斯(Leo Strauss)这样的古典学大师也会从根本上否定中世纪存在现代人所谓的“美学”(Aesthetics)这样一种学科,从而反对“中世纪美学”这样的概念。在他看来,中世纪的诗评跟古代一样,都认为诗艺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本质是服务于道德教化的,根本与现代哲学家主张的审美无功利的美学无关。鉴于此,不回归古典美学史观,就无法真正理解中世纪美学的内涵和价值。
△列奥·施特劳斯
中世纪美学不仅是西方美学史的重要构成阶段,也是西方基督教美学的基础组成部分和典型历史形态,它奠定了基督教美学的古典美学性质。本研究团队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成果《西方基督教美学通史》,将是第一部从“爱美之学”即古典美学史观出发编撰的西方美学史,中世纪美学是其重点研究对象。这里特地遴选6篇论文、1篇译文、2篇书评组成一个专题,将课题组的阶段性成果略作呈现,以供学界批评。限于篇幅,本专题文章分两辑刊发。
本辑重点推介的三篇论文,主题都紧扣中世纪美学的“爱美”传统。张俊的《爱美之学的中世纪转型:伪狄奥尼修斯神学的古典美学意义》,从“爱美之学”的美学史观出发,简要梳理了西方古典美学的两种历史形态——哲学古典美学和神学古典美学,并以伪狄奥尼修斯为中心阐明了古典美学的中世纪转型是如何发生的。这篇文章重新界定了伪狄奥尼修斯对于中世纪美学或基督教美学的奠基性地位以及古典美学意义。作者认为只有了解了伪狄奥尼修斯美学,才能真正理解中世纪美学。顾柔燕的《论“爱”对美善关系的作用——以阿奎那为中心》讨论了经院哲学美学的集大成者托马斯·阿奎那关于爱与美、善关系的思想,其紧扣阿奎那的原著文本,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哲学概念辨析。
这篇文章揭示了爱与认知对于理解美有不同作用和意义:爱赋予美感性向度与超越性向度,认知则赋予了美理性向度。张铭洋的《欲爱的升华与有限个体的颂歌——论阿伯拉尔与爱洛依丝爱情的美学意义》,以中世纪鼎盛时期神学家阿伯拉尔与爱洛依丝的传奇性爱情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对于二人书信的研究,揭示其欲爱升华的感性审美价值与灵性审美意义。这篇文章对一段传奇爱情的精神升华历程的美学意义分析,为今天的读者呈现了西方中世纪个体感性觉醒与爱美精神的丰富内涵。
诚如列奥·施特劳斯所说:“我们对中世纪哲学的理解还处于十分浅薄的阶段。”这话是几十年前说的,但它一直像一个魔咒笼罩在学术界。迄今为止,这个判断对于中世纪美学研究而言,仍然一如既往的真实而冷酷。今天,美学界尽管人才济济,却很难见到中世纪美学的研究者。当然,造成这种局面既有学术本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环境的因素。严格讲,岳麓书院这个美学小组也不是十分理想的中世纪美学研究团队,但我们不畏前途幽暗,勉功不怠,唯愿能略尽绵薄之力,为中世纪美学研究将来的发展留存火种。这样,中国美学界这个冷门学术领域或许才能薪火相继,不至中绝。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方基督教美学通史”(18ZDA023)阶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