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谈《古意新声》“画拓诗书”澳门展的文化意义
右起:侯军、李瑾、王洪增、刘燕萍、策展人刘惠红
侯军兄:年初见面时,承蒙提前惠赠《古意新声》展览图录,后来又从网上看到《古意新声》“画拓诗书”澳门展的诸多报道,特别是对照你和李瑾、王洪增、刘燕萍共同创作的这些画拓融合、诗书点染的艺术作品,感触颇多,不吐不快,遂陆续写下一些零星感想,一并发送给你,权当是一个普通观众的“观后感”吧。
一
儒家讲的是“和而不同”,道家讲的是“大直若曲”。“画拓诗书”澳门展最大的成功是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里暗含的生命精神。异迹可以同趣,各美存乎和美。路径是化参为一,以抱朴守真的态度合奏出最美的“和弦”。四方高手身怀一技,一点灵犀,提纲挈领,画幅有如舞台,构思脚本明确了,主角配角一切听令“需要”,这样的“戏”在形式上腾挪揖让便有了神会而同调。每一幅画把古、拙、生、板的古拓片包融点化,形神化合,达到宛自天合,水落石出的境地。入古出新,不仅各得其所,古老拓片从此觅得了一条“活路”。变而活,变而新,古老艺术背后的中国文化精神在每幅新作里得到充分体现。
二
侯军兄的题画诗在画拓诗书里起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就像水乳交融的“搅拌”,题画诗在画里一般担当的是站得高看得远的“智者”角色,有许多格可用,此格为“理趣格”。言浅意远,寄寓遥深,总是在读完之后让人会心一笑,得其所理。寓庄于谐,弄笔成趣,读着有看水得月,云开日出的收获。画面无法表形的,题画诗都“担纲”了。画面不足诗境补,诗意不足画韵在。诗朴涵雅,包举从流,不同的艺术门类相会于此便有了交相辉映的“亮像”。若说这次“画拓诗书”展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境界,题画诗真是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