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周思明 | 文艺批评呼唤真善美表达
2023-08-03 18:29:37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周思明 【 】 浏览:118次 评论:0
一直以来,人们都在呼唤与追寻好的文艺批评。何为好的文艺批评?其实,好的文艺批评并非理论有多么博大精深,也不是文章写得多么奇崛陌生,而是写作者是否将真、善、美这三字真经落在了文本实处。依据美学的解释,真是指艺术的真实性,关系到作品是否正确反映了生活的本质,以及作者对所反映的生活有无正确的感受和认识;善是指艺术的倾向性,也即作品所描绘的形象对社会有何意义和影响;美是指艺术的展现性,关系到作品形式与内容是否和谐统一,是否具有艺术个性,是否有创新发展。真善美是文艺创作需具备的要义,作为文艺事业另一翼的文艺批评也不例外。时下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文艺批评文章要么严重失真,把批评玩成了虚假文字游戏;要么用心不善,使批评沦为投桃报李的私器;要么行文不美,令批评文本佶屈聱牙、晦涩难懂。如此文艺批评,不仅难以达到激浊扬清的目的,也有失批评者自身尊严,有损文艺批评工作者形象。更甚者,是失去文艺批评的公信力,给受众造成接受误导,给文艺事业带来混乱和阻碍。

好的文艺批评首先要“真”。何为文艺批评的“真”?从认识论层面分析,就是我们在文艺批评写作过程中,要真正做到不失底线,做出客观的评价,发出真实的声音。现在,文艺界以及读者达成的一个共识是,严肃的文艺批评基本不存在了,尤其针对名家的批评,如果拿创作的繁荣与谀评的喧嚣作对比,前者与后者严重不成比例。放眼当下的文艺现场,虽然批评声音不绝于耳,批评文章汗牛充栋,但人们很难看到直言不讳的真诚文字,尤其对名家、朋友和熟人,碍于面子,出于杂念,害怕伤了和气难生财,于是刀枪暂且先入库,美言高帽加笑脸。有意思的是,越是专业水准高的理论家、评论家,批评精神越是羸弱,隐藏在他们心中的怕,大概是担心资源流失、人脉毁损。人们都希望批评家与作家艺术家之间展开良性互动。何为良性互动?在有些批评者心目中,一团和气便是;稍有点不同的争议、龃龉,则不是。在被批评者心目中,说好,则满心欢喜,照单全收,全不管其言真假;说坏,则眉头紧皱,周身不爽。这便是谀风劲吹、真话难寻的原因所在。连三岁孩子都知晓,辣椒难嚼,蜂蜜汁甜。但是,人是需要各种营养的,不能因为蜂蜜甘甜而只吃蜂蜜,也不能因为辣椒刺激而拒绝接受。尤其是,批评者作为创作者的诤友,理应担当起替后者以及受众甄别文艺作品优劣高下的责任,应该秉持“自由其思想,独立其精神”“坏处说坏,好处说好”的态度,这才是真正的良性互动。中国现在年产海量的文学艺术作品,如果没有客观公正的文艺批评对之进行甄别,受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如何对这些文艺作品进行正确的鉴别和选择?历史与现实都在昭示人们,只有营造一个“真”的文艺批评环境,只有文艺批评者坚守“真”的伦理底线,才能发现作品存在的问题,才能打通文艺发展的隧道。

好的文艺批评也需要“善”。文艺批评的“善”,就是不发空论,守得住初心,为推进文艺作品经典化无私付出的言行。文艺批评不同于文艺研究,它拒绝面面俱到,更拒绝骑墙表达。究其实,“善”的文艺批评,就是具有专业水准与业界公信力的批评文字表述。文艺批评的“善”对文艺创作的“美”,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引、促进作用。就文艺精品的创造而言,文艺批评可以起到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与理性甄别的重要作用。文艺创作效果如何,文艺作品达到了一个怎样的水准和高度,是非常需要专业权威的文艺批评来鉴别和评价的。文艺批评者要像良医之于患者那样,对所有创作者的作品平等对待,既不因批评对象赫赫有名而捧杀,也不因批评对象藉藉无名而棒杀。要以别林斯基、鲁迅等文艺批评大家为标杆,坚持批评者的独立思考,打开文艺批评的锐利锋芒。而这也才是真正的善,是有利于文艺健康发展的大善。

好的文艺批评还需“美”。从主体心理感受出发,文艺批评的“美”是在充分认可与实施“真”与“善”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批评者个人的修为、学识、才华等的结果,包括批评主体的人格美、语言美、文字美,等等。文艺批评离抽象理性近,离感性形式远。虽然文艺批评具有抽象美,但对创作者和普通受众而言,如果批评者一味使用连自己也许都没弄明白的抽象理论去表达,那无异于自说自话,起不了批评的作用。比如,鲁迅的杂感式批评,或如匕首投枪,尖锐锋利,或如贤哲谈话,幽默风趣,无论形态如何,都能举重若轻,所向披靡。瞿秋白在《鲁迅杂感集序言》中评价:“鲁迅是莱谟斯,是野兽的奶汁所喂养大的,是封建宗法社会的逆子,是绅士阶级的贰臣,而同时也是一些浪漫谛克的革命家的诤友!他从他自己的道路回到了狼的怀抱。”再如,苏轼以秦观《满庭芳》中的“山抹微云”、柳永《破阵子》中的“露花倒影”为批评对象给予的对联式批评:“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形式独特,文风清隽,幽默中夹带微讽,抵达一个难以企及的批评水准。而刘熙载在论及诗歌审美意象类型时,也有形象生动的表述:“花鸟缠绵,云雷奋发,弦泉幽咽,雪月空明——诗不出此四境。”龚自珍则以“剥笋式”手法,巧妙还原批评对象的本真。金圣叹的文学批评同样颇具美感,在阐述小说传奇性与现实性关系时,乃以“犹如怪峰飞来,然又却是眼前景色”之句,寓抽象理论于形象表达,堪称诗化诠释的卓绝范例。

文艺批评走到今天,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失真”现象较为突出。因为“真”的失踪,文艺批评逐渐失去与大众对话的勇气和文化建设功能。因此,诚望每一位文艺批评者能从自身做起,身体力行“真善美”,这样,我们的文艺批评事业将有更大的发展。“有人认为批评这一门行业是轻而易举的,大家或多或少都能做到的,那就大错特错:深刻的感觉,对艺术的热烈的爱,严格的多方面的研究,才智的客观性——这是公正无私的态度的源泉——不受外界诱引的本领;从另一方面来说,他担当的责任又是多么崇高!”别林斯基此言所包含的几个关键词:“客观性”“公正无私”“艺术”,正是对文艺批评真善美品格的强调与呼唤,这应该成为每一位文艺批评者付诸实践的座右铭。

(作者系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


Tags: 文艺批评 真善美 责任编辑:master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周思明 | 以文化自觉推进新时代文.. 下一篇走出文学批评的怪圈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