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读创文化广场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魏沛娜/文 韩墨/图
12月19日下午,以“讲述深圳故事的N种方式”为主题的“以深圳非虚构写作十年为中心”学术研讨会在深圳新媒体大厦举行。作为2023深圳市优秀文艺作品宣传推广工程系列活动之一,本次研讨会由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深圳市作家协会承办。研讨会由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院长高建平主持。
研讨会邀请了来自上海、南宁、广州和深圳本地的文学评论家、作家,围绕深圳涌现出来的相关非虚构优秀作品,分析非虚构深圳写作的路径、方法、特色,并以“深圳十大佳著”获奖作品为例,总结研究深圳10年来非虚构写作的成就。
深圳是“非虚构写作”的重要现场
据了解,非虚构写作作为一种具有开放性文体试验的新品类,在这十几年来引起文坛和学界的极大关注和热议,成为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自2006年开始,深圳市文联、市作协开展一年一度的原创网络文学拉力赛,推进了民间写作、虚构和非虚构作家的成长。2009年的第三届深圳网络文学大赛,单设“非虚构文学”专项,从中涌现出来萧相风《词典:南方工业生活》、秦锦屏《水项链》、王顺健《驻所调解员日记》、程鹏《深圳文札》、戴斌《舌尖上的乡愁》等非虚构长篇佳作。萧相风《词典:南方工业生活》还获得2010年度“人民文学奖”非虚构奖、第九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创办于2014年的“深圳十大佳著”评选活动,分为虚构与诗歌类、非虚构类两种,单双年交替进行,迄今已举办十届,极大推进了深圳非虚构写作实践;2014年至2019年,由深圳出版集团和深圳市作家协会合作,聘请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杨担任主编、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孙民乐担任副主编,深圳出版集团魏甫华、深圳市文联邓一光、深圳市作家协会于爱成等参与论证策划,启动“深圳新文学大系”编纂出版工程,“非虚构文学”卷单列一卷。2019年至2020年,深圳出版社聘请邓一光担任主编,于爱成等参与编选,出版《深圳散文四十年》(上下卷),对特区成立40年来的非虚构文学佳作进行较系统整理。
作为中国“非虚构写作”的重要现场,深圳非虚构作家众多,迭有佳作,杨黎光的报告文学荣获三届全国鲁迅文学奖;林祖基的杂文荣获首届鲁迅文学奖;陈秉安、胡戈 、梁兆松的《深圳的斯芬克斯之谜》、李兰妮《旷野无人: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档案》、南翔的《手上春秋:中国手艺人》、黄灯的《我的二本学生》等,也先后产生全国影响。尤其近10年来,深圳涌现出更多非虚构优秀作品,出现更多现象级写作,包括南翔的手艺人系列,王国华的“街巷志”系列,王国猛的学术小品系列,南兆旭、孙重人等作家的自然写作系列,许石林的礼俗书写系列,廖虹雷的深圳民俗书写,黄灯、萧相风及45厘米小组的非虚构书写,李兰妮的疾病书写,杨黎光、陈秉安、赵小燕等各种类型的纪实写作,秦锦屏、聂雄前、戴斌等作家的故乡书写,张一兵、蒋荣耀、幽壹等作家的历史书写,姚峥华的“书人系列”,丁时照、侯军、王樽、王绍培、胡洪侠、赵倚平、杨争光、厚圃等作家的学术(或文化)随笔,程鹏、虞宵、叶耳、段作文等数量庞大的深圳书写,以及时潇含等“90后”作家的全球化书写,等等。
会上,深圳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王国猛表示,改革开放40多年来,深圳拥有最前沿、最先锋的经济社会生活,进行了许多有价值、有意义的经验探索和观念创新。“我们要为中国创作,不仅是非虚构创作,还有其他门类创作贡献我们自己的力量,贡献我们的探索。深圳就是窗口,就是试验田,所以我们有N种表达方式,每一种表达方式都是宝贵的。恰恰是深圳这个地方,比较适合形成不同的表达。深圳这里的人来自五湖四海,都很年轻,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当这些文化融合以后,最后就形成独特的深圳文化、观念、主张、现象,这都是大有可能的。”
王国猛强调,近年来,深圳市文联、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市作家协会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旨在推动深圳作家群和深圳文艺批评家队伍的发展壮大,并希望在专家学者对其深入研究和探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深圳文学创作实践水平,不断促进深圳文学文化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