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丹桂八月,“首届弘扬中国作品——深圳青少年钢琴邀请赛”圆满落下帷幕,8月21日在深圳大剧院音乐厅举行颁奖盛典暨评委会大奖评选音乐会,历时4天的角逐,“邀请赛”在深圳圆满画上句号。6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业、业余选手,参加了61组共33场独奏、四手联弹、双钢琴、钢琴室内乐的比赛,最后选出评委会大奖2人、特等奖5人、一等奖46人。令人惊异的是,百分之六十的选手选择了中国钢琴作品作为比赛曲目,他们热情洋溢的演奏,让民族音乐在钢琴上散发着熠熠光辉,在深圳这片充满创新创业的热土上,用钢琴讲述中国的故事,践行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深圳各大媒体纷纷报道赛事,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评委会大奖评选音乐会上,5名特等奖选手在中国钢琴风格的把握和钢琴技术方面都表现得十分优秀。尤其是两位获得评委会大奖的选手姜山、左沛瑶,他(她)们表现出深厚的专业素养,纯熟自如的钢琴技巧,以及对中国作品的深层创意,被授予“深圳最美青少年中国作品传播者”称号。
获得专业组评委会大奖的是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学生姜山,他演奏张帅的《三首前奏曲》,将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相互融合的新时代作品,演奏得既忧郁深沉又奔放不羁,充满了青年人奋进的力量。他从容地演奏出第一首前奏曲五声性核心旋律后,巧妙地将节奏与和声处理成即兴的感性特征,而在双音、半音阶反向跑动的技巧上十分灵动准确,轻松地驾驭频繁转换的音区和复杂多变的节奏。第二首音乐刻画了青年人恋爱时的飘忽、神秘且浪漫的精神状态,不少演奏者弹完快速冲刺的第一首后,往往难以平复情绪,而姜山则显出心理上的高度沉静,迅速切换触键方式,用流畅的弱奏引入三十二分符的九连音,自如地控制住了七和弦的触键,把躁动不安的情绪一扫而光。第三首他演奏得慷慨激昂、动力澎湃,刮奏畅快淋漓、力度充满戏剧性对比、强奏冲刺具有不懈的动力。尾声的渐强、渐快处理、左手切分节奏的精准律动,都让观众享受到演奏者强劲力量的快感。
另一位获得业余组评委会大奖的是深圳浩淼钢琴艺术工作室的左沛瑶,她演奏的我国传统唢呐曲目改编的同名钢琴曲《百鸟朝凤》,将钢琴特殊的装饰技法巧妙地模仿出中原地区唢呐的口技声音,为我们描摹出一幅百鸟争鸣的民间艺术立体画卷。她演奏的小二度双音快速交替,灵动尖锐,凸显出唢呐高亢激越的音色,她演奏的歌唱性旋律柔美似水,创造出音乐质朴粗犷交替相向而行的风格,用深厚整齐的触键演奏四五结构的传统和声,烘托出喜庆热闹的高潮场面。更难能可贵的是,将民间音乐的韵律神态表达得惟妙惟肖。
在优秀获奖选手汇报音乐会上,展示了邀请赛的独奏、四手联弹重奏、钢琴室内乐等多样形式。如,刘子洋演奏的钢琴室内乐《快板》,悠扬而惬意;张钧旸与盲人女学生陈琳的四手联弹新作品《丝路》,辉煌热烈;孙潇涵的《夕阳箫鼓》则古韵深幽;张寄秋的《松花江上》悲愤内敛。
中国风格的旋律在赛场飘动,现场的每一位参赛者和家长、教师都感受到了中国风格钢琴曲的艺术魅力。姜山表示,很感谢组委会提供的比赛机会,通过西洋乐器传播中国文化。“这次比赛不仅考验我们的琴艺技术,也能弘扬中国文化。整个大赛所带有文化自信与我此次的选曲不谋而合。”学生家长阿林说,“读小学的孩子第一次参加这种比赛,从来没有听过这么好听的中国钢琴曲,孩子要我保存比赛的全程视频,买下中国钢琴曲谱,回家后好好学习弹奏,”中国作品引起了孩子学习的兴趣。参赛的初中学生王丝萌、林禧凤说,“弹中国作品《呼唤》《乌苏里船歌》不但学到了中国风格的演奏技术,而且了解了民歌和民族音乐,弹琴与中国民间文化联系起来了,感到很亲切。”一位指导学生获奖的徐老师说,“平时教学基本上以外国教材为主,因为比赛的原因,为了学生参赛,很早就开始认真研究中国钢琴曲,为学生备课选曲,又通过观摩比赛,丰富了不少中国作品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收获很大。”
参赛者通过专业态度与演奏艺术,与大赛强调的中国音乐文化精神形成共鸣,展现了钢琴的文化魅力。邀请赛获得了空前的成功,是一场具有张力与爆发力的钢琴艺术盛宴。
当前,我国经济文化活动尤其是钢琴比赛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这类比赛在以发现艺术人才、促进文化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我认为,钢琴比赛不仅仅是发现挖掘少数人才,而弘扬中华文化是钢琴活动中培根铸魂的艺术行为,让更为广大的青少年建立起钢琴的中国文化思维更具有社会意义,尤为迫切 。“首届弘扬中国作品比赛-深圳青少年钢琴邀请赛”的成功经验给我们带来了创新的思考。
一、突出弘扬中国作品的主题,名师领衔,赛前做好中国钢琴音乐文化传播的充分铺垫
今年2月,为助力深圳建设“钢琴之城”,打造福田文化高地,在获得了三个钢琴艺术博士学位的中国钢琴家吴纯先生、以传播中国钢琴音乐为己任的中国钢琴大师鲍蕙荞先生的发起下,深圳市福田区钢琴艺术协会于2023年2月正式挂牌成立,鲍蕙荞先生担任名誉会长,著名钢琴教育家李奕昭女士担任会长。协会将弘扬中国钢琴音乐、推动青少年钢琴音乐文化的发展作为最主要的工作。这一高瞻远瞩的活动计划付诸于实践,为了推广传播中国作品,赛前举行了九场公益的主题音乐活动:中国钢琴家鲍蕙荞、吴纯、卢嘉、美国钢琴家安吉拉·齐拉乾以及深圳钢琴家参加的中国钢琴作品音乐会、弘扬中国作品邀请赛宣讲会、中国作品研究所张奕明的中国钢琴作品学术讲演音乐会、鲍蕙荞、吴纯“红树林师资培训计划”大师课、青年钢琴家王淼的中国钢琴作品音乐会、钢琴教育家毛娅的中国钢琴作品常规比赛曲目解析讲解会、青年钢琴家李斯倩的公益钢琴音乐会、青年钢琴家鞠小夫的公益钢琴公开课。
赛事规格高评委名家云集。83岁高龄的著名钢琴大师鲍蕙荞领衔评审团名誉主席,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教授、硕士生导师杨韵琳担任评委会主席,黎颂文、黄天东、冼劲松担任艺术顾问;李奕昭担任艺术总监。评委的阵容可圈可点:李健、谢耿、吴晓娜、王昌逵、寿松、裘薇蕾、肖玫、杜宁武、李萍、张奕明、吴纯、卢嘉、姜凌,他们是国内钢琴教育家、演奏家,在钢琴界和学界享有盛誉,增加了此次大赛的专业度与人文厚度。
二、确认了对中国钢琴风格的仿声、仿态、传神的文化溯源和声音认同
我认为,钢琴引入中国百年来,中国钢琴音乐只有植入中华文化的血液才能获得发展动力,这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外来文化数次进入我国,历史上有典型的例证:隋唐时期的佛学东来、明清之际的西学输入、明末清初的学堂乐歌,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交融,但是和而不同,于是形成了创新的多元化文化。中国音乐是我们的声音母语和音乐基因,当我们听到五声性为特征的钢琴音乐,熟悉感、亲切感则悠然而生。从这次邀请赛的选曲上就可以看出,60 %的选手选择中国作品,演奏最多的是中国民歌、民间器乐曲改编的钢琴曲,如《彩云追月》《放牛娃盼红军》《百鸟朝凤》《庆翻身》等作品,很多选手选择了张朝的现代作品,不少选手还选择了钢琴室内乐的中国作品。
我认为,仿声、仿态、传神是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风格特点。从数据显示,选手对中国作品的倾向性选择来看,证实了大众对中国钢琴风格仿声、仿态、传神文化溯源的认同,以及对中国钢琴特殊声音的认同,还证实了大众对现代中国作品的新颖性、可听性的认同。这三个认同,说明用钢琴讲中国故事,传承、弘扬中国钢琴文化具有最广大的群众基础,是中国钢琴音乐发展最为重要的途径。
三、突出公益奉献精神,坚守中华钢琴文化立场获得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有人说,广东是经济发展最快的地方,没有钱难办事。但是,“邀请赛”成功举办,却没有用国家一分钱,这是因为福田区钢琴艺术协会团结了一大批热爱中华文化、热爱生活乐于奉献、富有理想情怀的钢琴教师群体;还是因为有一批对坚守中华钢琴文化立场有共识、有担当、不图利的钢琴演奏家、教育家,以及深圳市关爱办、深圳报业集团,大家加盟所有的大型公益活动;同时,深圳施坦威钢琴总经销和乐琴行为比赛提供了最优质的钢琴和场地,使参赛选手们感觉到演奏的庄重仪式感,为全体选手留下了美好的艺术印记。
当然,首次举办中国钢琴作品为主题的比赛,难免出现不足,最为突出的是中国钢琴作品比赛曲目的数量还不够丰富,选择范围较小,尤其缺乏钢琴室内乐、钢琴四手联弹、钢琴重奏的现代中国作品。
朱熹诗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国钢琴音乐发展的“源头活水”在哪里?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就是“源头活水”,只有钢琴新作源源不断地出现,引领钢琴艺术发展,钢琴教学、演奏和传播才能迎来百花盛开的局面。因此,当务之急是时代需要创作出更多形式多样的现代中国钢琴作品,期待得到钢琴作曲家和文化部门以及社会的大力支持,钢琴作品创作比赛和演奏比赛相结合的创新方式也许为我们今后的活动提供了可能。
李奕昭会长表示,希望通过此次大赛向社会传达出福田区钢琴艺术协会践行社会责任、推进普及音乐教育的决心和信念。以钢琴为媒介,为塑造深圳中心城区文化新品牌,打造福田文化高地,为粤港澳青少年音乐文化交流提供展示的平台,并积极推进钢琴艺术教育和高雅文化的普及,助力深圳打造“钢琴之城”。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李奕昭的讲话,让我们看到了深圳弘扬中国钢琴文化的美好前景。
2023.8.29
作者简介:
王昌逵,深圳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教授、钢琴研究生导师,深圳市教授协会音乐专家委员会主任、深圳市福田区钢琴艺术协会顾问。微信wx_wx_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