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最后再回到词家的作品,专门对《山海情韵》一词做一次解析,看看理想的主旋律创作流行歌的大致模样是怎么样的。
《山情海韵》
说不完三山五岳的雄伟,
道不尽五湖四海的波澜。
梦想随雄鹰飞越千山万水,
生活伴海鸥炫耀五彩云烟。
唱不尽梧桐山动听的故事,
舞不完深圳湾多情的笑靥。
追梦路上激荡着春天的旋律,
复兴途中迸发出铿锵的誓言。
山情海韵,一幅优美的画卷,
山情海韵,一首动人的诗篇。
这就是我真情守望的美丽港湾,
这就是我无比依恋的可爱家园。
这是一首在李瑞琦所有作品中具有一定典范性意义的抒情作品,属于颂歌的体裁,也有一定的民歌风元素。这是一首中规中矩的主旋律流行作品。惟其如此,可能一定意义上反而能够代表词家的稳定性的追求和持久性的审美偏好,这种方向可能也是当代主旋律流行歌的可靠方向之一。
这是一首写给深圳的颂歌,视角相对宏大,素材的调用也是作者招牌式的配方,工整严饬,格律规范,韵律调谐,字字讲究,擅长用典,倒似句句有来历、有出处,如果用在古体诗,有可能会被人视作掉书袋——如“梧桐山动听的故事”“深圳湾多情的笑靥”“追梦路上”“春天的旋律”“复兴途中”“铿锵的誓言”,看到听到这些词汇,你脑中会产生什么样的联想?会不会想起某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旋律以及旋律背后的故事?会不会有某种历史穿越百感交集之感?沧海横流沧海桑田之叹?有意思的是,词家对历史典故艺术经典的征用,通过了精巧的转换和重组,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新意。你不能不佩服词家的博学强记、融会贯通,作词竟像是深得学问之妙。
词作讲对仗,讲呼应,有声势,有气魄。典雅与俚俗、书面与口语、庙堂与江湖、大雅之声与国风之调,怎样在歌词中得到结合、得到融通?词作做了有益的探索。
词作善用排比、对照、对应、对位,尤其善用动词和成语,“说不完”“道不尽”“唱不尽”“舞不完”,以及“三山五岳”“五湖四海”“千山万水”“五彩云烟”,都是程式化的语言,词家似乎并不追求新奇和新意,不追求“陌生化”的修辞效果,可是貌似平淡无奇的这些词汇被有意识地拆分、重组、进入新的语境、合成全篇的协奏,并配以复沓的和声之后,这些词汇的强度就出来了,从语法的平滑流里被凸显出来,带动全篇的叙事和奏鸣成为一次闪亮的呈现。
整体而言,第一节立足高远,第二节镜头拉近到深圳,江山如此多娇,而深圳这边风景正好。第三节完成一种对前两节的“和合”,是“回复”(希腊哲学家普洛克洛的正反合概念),是回环,是合题,也是提炼升华。这样一种三段式的结构,与《呼唤》相类似,如潮汐涌动,如大江大河汇入大海,言有尽而意未穷,全词在一种盛大的具有秩序和格律的音乐体制模式中结束,呈现为一种庄严之美、华彩之美。
想想看,三山五岳五湖四海千山万水五彩云烟,描画了伟大祖国的宏伟轮廓——“在中国的大地上”,以此开篇,拉开了深圳颂歌的序幕——“故事”-“笑靥”-“追梦”-“春天的旋律”-“复兴途中”-“铿锵的誓言”,词家展开的仍是经典化的深圳叙事,作为一首颂歌,还有什么比这样的家国叙事、光辉叙事、宏大叙事更周全的呢?显然没有。这是话语的力量。也是颂歌“范式”的力量。但词家显然也没有停留于虚幻的自豪,没有满足于高举高打。
我们看到,词作的最后一节,前两行,“山海情韵”以复沓形式,重复了两次,第一次诉诸视觉——画卷,第二次诉诸听觉——诗篇。后两行,“这就是”仍是以复沓形式,一句落到“港湾”,一句落到“家园”。港湾和家园,都是肉身和精神停泊之地,休整之地,安顿之地,栖息之地。至此,词作完成了它的抒情之旅,并以它的人性关照和人间关怀而完美收尾——“人建功立业,但诗意地/人栖居在这片大地上。”(荷尔德林:《在迷人的蓝光里》,见《荷尔德林诗选》,林克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年。)
同样是在这首诗中,荷尔德林还写道:“但灵魂,我相信,必须/保持纯粹,而雄鹰展翅/直抵强力者,伴着赞美之歌/与群鸟的啁啾。这是/本质,是形象。”
我想,也许这正是词家李瑞琦的审美指归和艺术理想,也似应成为当前主旋律创作歌曲的是一种方向。
(于爱成,博士,研究员,文学创作一级。系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协文学评论委员会副主任。现居深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