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平:新的都市文艺,及独特独有的文学文化主体、文艺之地
(深圳市评协主席,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院长,中华美学学会会长)
说起深圳文学的四十年,在国猛主席的支持下,我们评协联合深大要编四本书,分别是关于“四十年的文学、文化、文论和艺术”。争取明年出版后我们再开个会。这套书我们目前正在努力地做,进展还是不错的。其他几本都进入到了看清样的阶段,还有艺术的这一本,我们会抓紧把它做出来。总结四十年,的确还是很有成就的。
的确,深圳有其独特的特点,像地理环境、开放比较早、海洋文明,这些都是它非常独特的特点。
关于深圳文学和文艺的定性,我讲三条:
第一,新的都市文艺。深圳是迅速生长起来的新城,在这座城市中生产出来的都市文艺,有着自己的特点。都市文艺很早就有了,19世纪,像伦敦、巴黎这些城市,就有了独特的都市文艺,出现了像狄更斯和巴尔扎克这样的著名小说家。这些人写的就是都市文学。但是,他们的文学所描绘的是贵族阶级逐渐消亡、新生的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过程,展现的是尔虞我诈的暴发户如何发家致富,历史如何以恶为自己开辟道路。深圳从打工者文学开始,表达城市建设的艰苦,城市发展的曲折过程,劳动者的颂歌。
记得两年前,由上海的《文汇报》组织,一批上海学者到深圳来,在深圳大学召开了一个上海与深圳的双城对话。这个谈话中,大家在比较上海和深圳,这一比较,真的让我长了很多见识。他们说上海的建设,例如浦东的建设,发展得非常快。但是,上海与深圳确实不一样。上海本来就名头大,有大型的国企和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到中国投资,一些大型跨国公司首先想到的是上海,而不是深圳。有位香港人说,他当年非常希望自己的公司到深圳来建设,深圳离他在香港的家近,在深圳投资建设,来去方便。但是,他的老板不同意,认为上海更有前途。上海有很多得天独厚的优势。深圳的发展还是靠民营企业,靠草根的、白手起家的企业。在这个跨国资本看不上的地方,民营企业奋斗、发展,变成了全国乃至全球的知名企业。
第二,移民城市。我来深圳工作,有一个特别的感觉,不会说广东话,一点也没有被排外的感觉。这一点很不容易。在中国,也许北京可以有这种感觉。在上海,不会说上海话也会感到别扭,至于广州,还是有很多人习惯说广东话。在别的广东城市,说广东话的人口比例就更大。记得我第一次去香港,说普通话,许多人听不懂,甚至有对普通话的歧视。沟通困难时,就说英文。当然,香港这些年变化很大,普通话也流行起来了。
深圳的情况,与广东其他广东的城市完全两样。在这里,大家都说普通话。深圳的名言“来了就是深圳人”,说明这就是一个移民城市,无内外之分、主客之分,大家都来自全国各地,大家都是为了建设这个城市而来的。各个地方的人来到这里汇聚,形成了一个新的文化整体,新的文化主体。
第三,深圳还是一个文化窗口,面朝香港,背靠内地。在过去一些年中,很多人来了、走了,中国的很多名人都有各自的“深圳故事”。借助香港和澳门,这里的多样性又有了国际化的色彩。各种各样的文化交汇,构成了深圳文化独特的面貌。
这种种文化因素,造成了这种“深圳文化”。不仅是从深圳文化的形成这个意义上讲是如此,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文化对大湾区的文化建设,对全国的文化建设,也会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深圳作为中心城市,有一种辐射力量,邓小平为深圳的题词写道:“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仔细阅读这句话,说明深圳的经验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性,有着普遍性。深圳的实践发展了深圳,也在全国具有示范作用。不仅在经济社会的建设上是如此,在文化建设上也是如此。深圳的经验不仅具有“深圳价值”,也有“全国价值”。
南翔:给年轻人多一点指点和提醒
(深圳大学教授、著名作家,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原副院长,深圳十大佳著资深评委)
深圳文学四十年了,四十年对一个个体来说,就是不惑之年。但是对于一个国家和一个城市来说,对一个城市的文学来说,还很年轻。前不久,刚做完一次“睦邻文学奖”的终评委,感觉深圳有一个很宽阔的写作群体,体量特别大,选出来的稿件很多,我整整看了八九天的时间。总体印象,睦邻这次的征文,非虚构和诗歌都不错,小说弱一些。
有一首诗歌给我很深的印象,基本大意我就能说得出来。比如有一首打螺丝的诗《螺丝》:
摸铁摸多了,手也成为铁的一部分/具有磁性/在流水线上打螺丝,一伸手——就有几颗螺丝,扑过来/螺丝打到iphone上,就有了金的属性/在专卖店里——怎么伸手,都不来。”看了以后我很感动,这首诗我给了三句评语:压抑的愤懑、旷达的自嘲,飞扬的写实。不只有这一首,那一组《打工组诗》也非常漂亮,我给内地一个杂志社的主编发过去。我说这首诗不仅能登,某种意义上是能获奖的诗。他问我是谁的?我说我不知道,我没有看到名字,你去了解一下。
有一篇非虚构《深圳的14个恋爱故事》,写深圳青年人的恋爱、爱情。这篇非虚构的好处是,作者采访了十四个人,每个人都有五千到一万字以上的篇幅谈婚恋、谈生育观。看完以后你就会发现,形形色色的思想,不同的蓝领和白领,他们都聚焦一个主题,为什么我持这样的婚恋和生育观?为什么现在的生育断崖式下降?一个民族的生育,完全成了负数,这个民族的未来怎么办?我觉得这是个很可以给各级政府做参照的一个非虚构文本。它的文字也很通畅,被访谈者也谈得很透,没有什么遮遮掩掩,既然愿意谈这个话题,我就都告诉你,第一次谈恋爱是怎么失败的,第二次我是怎么离开的,第三次是怎么成功的,第四次是怎么将就的。我觉得很有意思。后来我知道这个作者是谁了之后,我跟他说,你这个主题可以坚持做下去。这次睦邻的非虚构征文,有非常多不错的作品。
征文的小说,弱一些。有一些遗憾,我看到有几个小说,有的语言文字非常老道,就差那么一点点。差在他的小说眼没选好,比如落脚,最后可能落成了莫泊桑的《项链》那样的主题。还有的,构思非常好,有新颖的主题,但结尾的时候又差了一点。我们是否能更有针对性一点?对这样其实非常不错的,具有发表潜质的、艺术领悟力也很强的作者,能不能对他们做一些针对性的指导?
深圳的校园文学、青年文学发展也很快,但是有一点,到了90后、00后,二十来岁,一部部出长篇的时候,我反而有种担心。我在这次征文里面也看到过一个很年轻的作者的一个短篇,这位作者很有潜质,写作势头很好。本来我也准备把她的作品提上来的,最后平衡了一下,还是放下去了,我给她发微信说,写小说不可以在短篇里这样掉书袋。什么意思?人生阅历是写作的第一素材,尤其是写得多、写得长、写得快的时候,你没有跟上你的人生阅历和人生思考,你写这么多,写作就该打问号。我建议年轻人稳住一点,压住一点,不要写得太多太快。我这次选的其实就是我完全不认识的人,他可能知道我是评委,有人可能也觉得,最后不选我,跟我说半天干吗?我就是觉得看了半天,最后还是觉得不行。我相信他们能理解我的用心。
对于年轻人,一方面我们要耐心呵护、扶持。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要过于揠苗助长,必要的时候还是给他们多一点指点和提醒会更好。
深圳的创作实体是一个很庞大的基数,这次的十大佳著评选,征集有七八十本书,估计可能还有一二十本的遗漏,毕竟还有人的不报。另一方面,我们看到其中有一些非常好的苗子,我非常赞同燕玲主编的说法,多开改稿会。就像我以前在深大给研究生上课,每个人提交一篇三四千字的东西,在大屏幕上一页一页翻,研究生围坐,从语言文字,一直改到主题、构思、层次,这对于个体的帮助,一次大过十次泛泛地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