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按照经典现实主义的标准来看这部《浪奔浪流》,可以说是一部成长小说,写出了平民的传记;可以说是一部启蒙主义小说(如《鲁滨逊漂流记》等),彰显了个人作为主体的觉醒和奋斗,描述并确证了一个个现代人的出生;也可以是一部具有德莱塞等气息的现实主义作品——包括丞卫喜用长句子,用词准确,善用白描手法,风格平易朴实,对细节的极大关注,广阔的社会画面,丰富曲折的情节,常常采用强烈的对比手法来衬托人物的不同命运和生活等,这种种的特点,再加上作家忠实、大胆、直面历史的激情和现代观念上的勇气,都使得这部《浪奔浪流》部分地写出来一部深圳人成长与建功立业的平民史诗、平民传记,以及大时代深圳“市民阶级的心灵史”。
这样看来,《浪奔浪流》在深圳文学史上,也是第一次把故事背景放在了惠宝(惠深)的层面和关联,而且主人公作为本地人(客家原居民),他们的生活场域主要安排在惠宝(惠深)之间,以化名的大澳岛(大鹏半岛)为轴心。是为深圳最早一代民营企业家写史,也是为最早一代深圳特区的拓荒者写史——是创业史,也是精神史,同时还是观念史。写出来他们生存之路,打拼之路,是财富之路,也是血路。
深圳故事的书写,怎样来写,45年间深圳一代代作家已经做出各自精彩的探索,对历史题材和现实经验的处理,不同作家也有各自的选择,我们可以看到,有的作家长于写流水线打工生活(如盛可以等数百位作家之多,长期占据主流,也为深圳文学挣得全国名声);有的作家如文夕、缪永擅长写边缘人群;有的作家比如丁力另辟蹊径孜孜专攻于他命名的“老板文学”(包括上市公司、企业并购、城中村、前海等都有涉猎);有的作家如谭甫成、梁大平、谢宏、梅毅等最早捕捉并写出城市年轻人的现代性焦虑和苦闷;有的作家如刘西鸿、吴君、蔡东、毕亮、弋铧等笔下的城市小人物各有各的烦恼和不甘,各有各的并不相通的无明和挣脱;老一代的彭名燕其实已经关注到了深圳企业家伦理的问题,并对企业家群体给予了正面表现;新一代的王艺洁则在一部风投和并购题材的长篇中书写关于深圳、财富、人性的故事,写下“一个现代人如何在时代风云中沉浮、前行、彷徨、觉悟的心灵小史”;此外,黄军最早写下了一位深圳银行行长的传记,作为金融题材,有其开拓之功;邓一光则在深挖香港的百年悲情和深港关系,他的《人,或所有的士兵》成为了一部巨大的寓言,体现了对人类命运的忧思。另外,南翔等笔下的下海知识者形象,陈国凯、朱崇山、乔雪竹等笔下上层改革者的勇毅和担当,如此种种,不一而足,中国文学的长廊里,已经矗立着文学的深圳形象和人物群像。然后,就是这部《浪奔浪流》,这部私营企业家题材和深圳一家人题材的长篇小说。在作者丞卫勇敢的秉笔直书之下,历史上的这块土地及其周边,文革、逃港、知青、改开、特区建设历次的反复,都得到了真实呈现而读来历历在目,写出来一段40年的历史(周全出生、周亚鹏逃港至2003年),或者50年的历史(曾小英周亚鹏奔赴海南橡胶农场至2003年),或这60年的历史(曾宪强阮爱珍1942年参加香港大营救至2003年),无论40年、50年还是60年,这沉甸甸的历史感和现实性,都不可能是向壁虚造所能承载的,背后必然是强大的历史和历史观、现代和现代性。

1985年,作为央企青椒的丞卫从北京央企南下深圳,历任政府公务员(作为当时仍很稀缺的法律人才参加了大亚湾等涉外项目的中法谈判)、上市公司高管、律所合伙人,同时还担任了多届政协委员、人大代表、高校兼职教授研究员,以及大型企业及相关机构的独董、监事等,历事无数,阅人无数,在深迄今已40年整,差不多算是特区的同时代人。笔者1997年从广州文化单位前来深圳,虽然没有见证早起特区改开的筚路蓝缕艰苦岁月和火红年代,但1997年后深圳的日新月异迅速崛起壮大成为全国四大超级大都会的每次大转折,却也一次都没有缺席。所以作为一个来深近30年的文学人和研究者,对于跟书中所写企业家类型有千丝万缕关系的受益者(两位亲人所任职公司跟周正的企业还有点相似),来阅读该书,总能读出一种熟悉感,陌生的熟悉感和熟悉的陌生感。
其实,能够被书中所写所吸引,还有一个更直接的原因,我在书中读出了一位同事朋友的部分经历,想起了这位单位同事平淡却丰富的前60年人生。他1958年出生在惠州市,父亲是四野干部,以南下干部身份转业到惠州市商业局担任主要领导,日子相对优渥,有点曾宪强的影子。我的这位同事兄妹四人,三子一女,他居老二,有点像是周正的经历:在河源万绿湖下过乡(河道疏通工作),回城后在商业局开过车,深圳特区成立后他往返深惠拉过多次港客,89年左右在淡水超过地皮(全部资金都输光),进入文联后办过挂靠文联的文化公司,公司倒闭后担任文联车队队长直至退休。作为很谈得来的朋友,这位同事一次开车接待我所在协会请来的客人到南澳旅游时,在过了西涌继续往前开接近无路时,他还忽然忆起并告诉我们,他来深圳后朋友推荐的第一个对象就是住在这附近,他曾前来见面……他的哥哥在深圳邮局,弟弟在深圳大学,妹妹在家乡惠州,他在文联。他还说起来自己恋爱故事,女儿及其深二代本地人圈子的故事。他的女婿一家更是传奇,居住在城中村,也是一个大家族,女婿的一群兄弟,有的从事海鲜生意,有的海外留学学成从事设计(跟周成相似),而女婿做海外贸易,女儿任职金地。等等,想来也是一个很有故事的人。
这样有故事的人还有很多。在阅读的过程中,这部书对应了我的种种见闻,满足了我的种种想象,也承载了我的深圳情感和对于城市发展方向的期待,丞卫也在书中说出了这种期待(首先是对民营企业而自然不仅仅止于此)。
如此的熟悉,如此的亲切,如此的感慨。这就是我们感同身受的一代深圳人的故事,也是我们共同的心路。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深圳市评协驻会副主席兼市作协监事,研究员,一级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