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端平:郭老师的长篇小说,我仔细读过三部,《天堂凹》《桃符》《清平墟》。也许因为我是湖南人的原因,我更喜欢《桃符》,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桃符》里面有很浓厚的梅山文化的符号,梅山文化是湖湘文化重要源泉之一。
另一方面,我特别喜欢《桃符》里的语言。我之前写过两篇关于《桃符》的评论,其中一篇是关于《桃符》的语言特色。《桃符》以纯口语书写,粗粝而不粗糙,原始而不鄙俗,配以原汁原味的生活场景和细节,呈现出别致的语言风格:朴素、闲淡、自然。小说语句大多短小平快,几乎没有长句,阅读起来毫不费力。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全是口语,没有时下流行的文绉绉的书面语。人物的对话全是民间语言,真实、灵活、睿智,现场感特别浓,读起来感觉不到是在看书,而是在听主人公“我”讲述身世。小说调子轻松活泼,带着几分调侃,人物对话信口就来,显得粗俗又风趣。小说语言始终为刻画人物形象服务,因而无一字无由来,无一句无呼应。小说写民间人情,状民间风物,绘民间景致,语言清新、活泼、接地气。小说大量使用方言词汇,因为我是湖南人,我对湖南方言就特别感兴趣。同时大量植入歇后语、俚语、俗语、民歌,以原生态的风俗人情和农村生活,增强趣味、形象性,一点也不晦涩、累赘、令人费猜,浓烈的梅山文化增加了小说的深度和广度。幽默是小说人物舒缓苦难的方法,也是小说消解苦难的方式。大量的修辞使小说显得轻松活泼,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在小说中不时涌现,令人目不暇接。客观简洁的白描也产生了小说的幽默感。小说洋溢着随笔的轻灵与活泛,各种跳笔、闲笔、散笔营造出一种闲淡气氛,读起来轻松有趣。
《桃符》采用与时下大多数长篇小说不同的叙述语言,以纯口语写作挑战习惯性的书面语写作,以自然的言语对抗“翻译体”语言,大量使用湖南方言而刻意疏离普通话,可成为当今小说家解决语言问题的参考范本。
主持人 吴君:谢老师的文章也发给我了,他非常认真,也写了很多年文学评论,最近也跟廖令鹏老师一起出了评论集,由唐小林老师作序,这也是文学界的一件喜事。接下来有请宫敏捷老师,宫敏捷老师评论、小说都写,我全部都看过。这样的作家让我特别羡慕,自己的理论能指导自己的创作。
宫敏捷:谢谢各位老师。昨天我还问建勋老师,今天的研讨会有没有限定发言的时间?他说他也不知道。我说那我就准备了两个版本,一个长的,一个短的,今天到这里一看,长的版本真长,比大家都长,短的,也长。现在由于时间关系,短的我再压缩一下。马拉老师刚才说了,写了以后,就对它确实有依赖,忍不住要看,所以我也看着讲。
郭建勋老师的作品,很多年前我就看过,《天堂凹》上映的时候我就看过,但时间太长了,记得很是模糊了。这次研讨会推出来的三部,我都看了,而且很认真地看了,尤其是《清平墟》,看过两遍,也专门写了评论,所以我主要是专注于文本本身来谈一下我的感受。今天听了这么多老师的点评,大家主要讲的是主题方面。但不管主题写得有多好,首先得把小说先写好,所以我主要谈他的小说文本本身。
这篇小说围绕着真实存在的地方清平墟,抑或说围绕着清平墟的生蚝而书写。因为盛产味道鲜美的生蚝,清平墟才得以从一个海边渔村,发展成热闹繁华的市井圩镇。以至于当年的侵华日军,不得不派出部队占领清平墟,杀人放火,无恶不作。清平墟形形色色的生民为此做出的反应,便是此书重点演绎的地方。有人愤而反抗,成为国军,成为共军。有人为了一己私利,成了汉奸,为虎作伥。日本人的刀枪以及他们之间的爱恨情仇,都被作家具象为一个个活色生香又细节丰满的故事,天女散花一般抛掷在这部二十六万字的文本之间。眼波流转其间,虚实相生的叙事之美和清平墟千百年来所沉淀出的生蚝文化,必定会让读者眼花缭乱。设若对叙事艺术稍有了解的,还会对作家书写此书时所面临的挑战吃惊不已。
另外,小说的人物特别多,有名道姓的人物三四十人,还有十几个人,他们在小说里都有清晰的故事线,而且这种故事线从始至终贯穿于整个文本,所以书写起来,这部小说二十多万字,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小说叙事的时间跨度特别大,将小说的核心人物楚俊生从两岁写到了八十二岁。我们知道小说的叙事,要么是讲故事,要么就是人物塑造。这部小说出版的时候我就看过了,但是到现在为止,很多人物还是栩栩如生的,对很多人物还是印象深刻的,这也是一个作家写小说,文本成功的标志之一,先把人物写得可知、可感、有血有肉,这一点《清平墟》做到了。
为了让这部小说写得更好,郭建勋在人物设置上下足了功夫。今天老师们谈到了小说的张力,他这部小说写到反目的兄弟、同学、情侣、上下级还有出家人,都加入了战斗,单凭这一点小说的张力就出来了。刚才很多老师谈到小说的开篇,特别吸引人,就来自于这一点。这样的人物设置,让读者非常有代入感,很容易就可以跟着共情,并为他的命运担忧,这为小说带着张力从头到尾的叙事打下了基础。
但是这样的叙事,不足以解决叙事空间过大、叙事时间过长、人物众多、线条也多的问题,所以在《清平墟》这部小说里有一个典型的特点,小说叙事的信息控制艺术。这本小说的信息控制包括两个方面,即叙事推进过程中,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或者说先让读者看到什么,后让读者看到什么,作家在叙事推进中,理智又克制地控制着。它不是简单的倒叙,再倒叙,插叙,再插曲,补叙,再补叙,它有着更高的艺术标准,是作家对叙事信息一再遴选,分拣、安置及文本当中各种发散的主观控制。从这个角度来说,郭建勋是空间感特别强的一位作家。长篇小说的结构性问题,是最大的问题,有些时候小说的故事讲得很好,文本也不错,但是结构出了问题。在这一点上,郭建勋老师的小说,不只是《清平墟》,包括这次我们看的大中篇《豆腐脑》,也能看到这一共同的特点。
为了让叙事的效果体现得更好,郭建勋开创性地在《清平墟》里使用了两个叙事点,一个是全知的,一个是限知的。全知的肯定是作家本人在说话,统筹安排,面面俱到,除楚俊生之外的叙事,都是在全知范围内。限知道的,包括今天大家所谈到的,一个人能变成生蚝,有时候是他晕过去了,有些时候是掉在海里面,他在这种时候带有下意识状态的书写,将触觉延伸到陆地到海边,到我们看不见的地方,限制全知。这种复杂的叙事方法,是一种自我设限,也是自我超越,或者说是戴着镣铐在跳舞,但是跳得很好。
读完《清平墟》,我觉得还需要注意的是它的语言,今天大家都有谈到,简洁,鲜活,富有节奏感,今天马拉老师、谢端平老师都谈到了这一点。因为我们也认识很多年了,读他的文本,从阅读的享受来说,我更喜欢他的散文,也就是马拉老师说的小品文。我们说一个人,文如其人,看他的小品,就能可知可感他日常生活当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但是因为我对小说更有话想说,所以我今天主要谈的还是《清平墟》。不到之处,请老师们多多指导,谢谢大家。
主持人 吴君:谢谢宫敏捷,接下来是廖令鹏老师,廖令鹏评论不断,也是我的邻居,我刚刚到银湖上班的时候,他在阳台上给我发了微信,我也回了微信问他附近有没有什么好吃的地方,他很郑重地回答,没有。他和爱成老师一样,写过很多深圳作家的评论,他是郭建勋的老朋友,对郭老师的小说、结构、情节、语言,都有非常认真、细致的研究,接下来我们请他来给我们做分享。
廖令鹏:刚刚各位老师讲得非常好,都有特点,我接着几位老师再讲一下。
一、郭建勋小说语言的“通透”与“博雅”
汪曾褀说过,写小说就是写语言。郭建勋的文学语言独具一格,特征鲜明,可以用“通透”与“ 博雅”来概括。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文体的成熟。长篇小说容量大,元素庞杂,往往需要借助大量不同“文体”,比如哲学社科方面、艺术方面、诗歌散文方面、非虚构方面的资源。一个作家只懂得小说写法,他很难创作出色长篇小说。对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小说,更是将“文体”之间的隔阂打破了。郭建勋写古典诗词、小品文、对联、散文、报告文学,全面开花,全能冠军,在创作长篇小说能够游刃有余。
二是古典语言、地域语言与现代语言的糅合与化用。这是通透的核心。通常学术界对语言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为语言作为手段,二为语言作为目的,像维特根斯坦说的,语言即世界,语言是世界的界限。但是,很多作家并不理解这个意思,常常把这两方面割裂开来,当把语言作为叙事的手段的时候,语言单薄、单调,不丰富,当把语言作为目的时候,语言又成了玩花样,比如“诗到语言为止”“小说到语言为止”。反观郭建勋的小说,把语言的外在与内在、语言在文体中的表现与语言的独立表现合二为一。梳理了郭建勋的语言主要来自几个方面,一是吸取古典文学的“雅”的语言,这其中又注重从《红楼梦》《金瓶梅》这样的古典文学中吸取“雅而不俗”的语言。二是来自于地域特色的民间语言,包括他的家乡那一带的湖湘文化语言,比如他写《桃符》,我曾经专门研究过《桃符》的语言,我认为那是一种“霸蛮语言”。也包括来深圳之后,将粤派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糅合,无论是《豆腐脑》还是《清平墟》,都借助老深圳、老宝安的语言,客家民谣、咸水歌,客家语等,这方面郭建勋下足了力气。小说中“歌”与“诗”的融合化用是郭建勋语言的最大特征。三是注重语言的“空灵”和“智慧”,这有点像与生俱来的能力,可能跟他年轻时读古典作品有关。比如读他的《梅花盐》《烟视》,还有我经常读他写的古体诗,语言空灵,活泛,充满机锋,富有弹性,富有张力,这样的语言了不起。郭建勋是一个很善于在“外部世界”观察省悟,为我所用的作家。熟知郭建勋的人都知道他对于世俗生活是非常热爱的,但同时他对生活之外、生活之上的东西也保持着相当的敏锐,他的内心藏着一面镜子,时刻反射着世俗社会和过往的经历,他也是有趣的人,反映在语言层面,就是有趣的语言。
主持人 吴君:接下来有请深圳宝安区评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郭海鸿老师。我认识郭老师时间非常长,他的作品很大气,而且他还有一手好字,在马拉松写作的路上,想到他的时候我都觉得,我们是不寂寞的,有请郭老师分享一下他对郭建勋作品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