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2024深圳市优秀文艺作品宣传推广工程系列活动 | 恒久专注坚持写作的力量——郭建勋作品研讨会(十)
2024-12-07 11:48:33 来源:深圳文艺评论 作者: 【 】 浏览:142次 评论:0

没参会嘉宾发言稿

 

1:《清平墟》评论(1130日下午)

 刘洪霞

 

《清平墟》是一部跨越时空的家族史诗,它以抗日战争时期的岭南小镇清平墟为背景,通过石家四兄弟的命运抉择,展现了个人、家族与国家之间的复杂关系。小说不仅是一部历史叙事,更是对文化传承、人性复杂性和社会变迁的深刻反思。

 

在情节与结构上,《清平墟》展现了作者对历史细节的精准把握和对叙事节奏的精心调控。小说从20世纪40年代的战火纷飞,延续至改革开放后的沧桑巨变,时间跨度大,情节丰富。作者巧妙地将石家四兄弟的不同选择与蚝产业、粤剧的兴衰作为叙事的主线和暗线,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叙事网络。这种结构不仅让读者对战争的影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使得家族的命运与国家的历史紧密相连,增强了故事的沉浸感和历史感。

 

主题探讨方面,《清平墟》深入挖掘了家国与个人的关系。石家四兄弟在战争与政治的漩涡中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这些选择不仅反映了个人信仰和价值观的冲突,也是对家族伦理和社会责任的深刻拷问。小说通过这些人物的命运,探讨了在国家存亡之际,个人如何寻求生存与发展的平衡点。同时,小说也关注了文化记忆与传承的问题,通过清平墟的蚝产业和粤剧的兴衰,展现了战争与时代变迁对文化的影响,以及文化在家族和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在人物塑造上,《清平墟》展现了作者对人物性格和心理的深刻理解。石家四兄弟各有特色,他们的选择和行为都具有合理性和复杂性。例如,老大石孚生的投敌行为并非简单的背叛,而是在家族利益和个人生存之间的无奈选择。这种人物塑造增加了故事的深度,使得读者能够从多个角度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动机。旁支人物和日军形象的刻画也同样丰满,如名伶凌小蝶、革命伴侣秋蝉等,这些人物不仅丰富了故事的背景,也体现了作者对历史和人性的深刻洞察。

 

语言与写作风格上,《清平墟》以其生动的地方特色和细腻的描写引人注目。小说中对蚝产业和粤剧的描写,不仅展现了岭南文化的丰富性,也通过这些文化符号,传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历史的尊重。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和魔幻写实的方式,增强了叙事的张力和深度,使得小说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增添了一层神秘和超现实的色彩。

 

总体而言,《清平墟》是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它以其复杂的叙事结构、深刻的主题探讨、鲜明的人物塑造和独特的语言风格,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关于战争、家族、文化和人性的多维度叙事。尽管部分情节可能稍显冗长,魔幻元素的使用在某些地方略显突兀,但这些并不影响整部作品的艺术成就。《清平墟》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关于历史、文化与人性的反思之书,值得每一个读者细细品读。



 

2:《豆腐脑》评论(1130日下午)

 刘洪霞

 

小说的开篇即以一种隐喻的方式,通过鄢荔南的家庭背景,揭示了深圳本地人与财富的复杂关系。鄢荔南的父亲因征地赔偿款而一夜暴富,这种突如其来的财富并没有给他带来幸福,反而使他的行为变得极端和不可理喻。这种对财富的反思贯穿全书,展现了财富对人性的考验和对家庭关系的破坏。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活而复杂,尤其是鄢荔南的父亲李菊生,他的人物形象几乎是一种象征,代表了那些在财富面前失去自我,甚至变得疯狂的人们。而鄢荔南的姐姐李人,她的婚姻失败和对父亲的逆来顺受,反映了女性在传统家庭中的角色和困境。榕仔的家庭背景和他对小鲚鱼的复杂情感,进一步丰富了小说的情感层次和社会维度。

 

小说的情节设置巧妙,通过鄢荔南和榕仔在学校的恶作剧被开除,以及他们在职校的生活,展现了深圳本地青年的野蛮成长和对传统价值的反叛。这种反叛不仅是对传统教育体制的挑战,也是对深圳这座城市快速变化的一种适应和回应。

 

在爱情和婚姻的主题上,小说通过鄢荔南与黎丽的关系,探讨了现代爱情中的自由与束缚,以及个人情感与家庭期望之间的冲突。鄢荔南与马菊花的关系则更加复杂,它不仅涉及爱情,还涉及了财富和欺骗,最终以马菊花的背叛和鄢荔南的失落告终。

 

小说的结尾,鄢荔南的父亲留给他的豆腐脑制作方法,不仅是家族传统的传承,也是对过去的一种告别和对未来的一种期许。这种对传统的回归,与小说开头的财富主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了作者对深圳本地人在现代化浪潮中如何保持文化身份和个人价值的深刻思考。

 

总体而言,《豆腐脑》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小说。它不仅提供了对深圳本地人生活的深刻洞察,也对个体在社会变迁中如何保持自我提出了重要的问题。小说的语言生动,情节紧凑,人物形象立体,是一部展现了深圳这座城市复杂面貌的力作。

 



3:郭建勋笔落之“重”与“轻”

 文/盛非

 

郭建勋是个杂家,小说长篇、中篇、短篇,散文,诗、词、歌、赋,楹联兼有涉足,而且还对绘画、书法很投入着迷,是一个被“痞气”耽误的骨子里很文雅的艺术家。他将俗与雅并不和谐地集于一身。在众多的手艺里,他的长篇小说和小品文像两枚绽放异彩的珍珠,格外夺目。

 

郭建勋的长篇小说往往架构宏大,情节跌宕起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细腻刻画着时代的沧桑变迁与人物的悲欢离合。他擅长以浓烈的地方区域文化强化作品的属性。在他的人生轨迹中,湖南和深圳是他精神上的两个归属地,这两个地方的文化对他的作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具体表现在长篇小说《桃符》和《清平墟》里。

 

《桃符》时间跨度近100年,从二次革命失败后到当下,叙事磅礴。小说中使用了大量的山歌、谚语、方言,浓郁的梅山文化巧妙地融入其中,使得这部小说的语言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清平墟》从上世纪40年代写到改革开放,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借了楚家四兄弟命运的虚构,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家族的兴衰,历史的残酷,人性的复杂,作者把笔落到“清平墟”的实处,从蚝切入,写了深圳传统的文化,饮食、戏曲、民风民俗等。

 

如果说长篇小说是郭建勋着笔之“重”,那么小品文则是他信手捏来的“轻”。

 

郭建勋的小品文常诞生于他的微信朋友圈,一时兴起,挥笔即成。有时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有时是一缕情绪的刻意放大,有时是不吐不快的激情膨胀。他写得畅快,读者则常常读得迷糊,他好像说了点什么,又好像什么也没说。这种感觉就像饮酒之微醺,刚刚好。

 

郭建勋的小品文,意象的运用极为精妙。《烟视》中,“罥烟眉” 这一意象不仅开启对林黛玉之美的遐想,还与黄昏的炊烟、江南的烟柳等意象相互交织。“炊烟” 承载了复杂的情感,从害怕奶奶去世时炊烟搭成桥的残酷,到对江南 “又见炊烟起” 的别样感悟,使简单的炊烟有了生命和情感。江南的意象更是频繁出现,二十四桥、吹箫的小红、柳如是和苏小小等,构建出充满诗意与哀愁的江南世界。

 

在《暮年心事瘦如梅》中,通过对四季诗的解读,展现出春之莺、夏之日、秋之桂、冬之梅雪等意象,在古人诗词意象的雷同中,又赋予其独特的思考,如对 “暮年心事瘦如梅” 中 “梅” 意象的玩味,体现出人生暮年的心境。

 

在《临终的话》中,对不同历史人物临终话语的解读,如李斯的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和陆游的《示儿》,展现出对人生价值和生命尽头的思考,有嘲讽,有同情,情感复杂而深刻。

 

幽默诙谐是他的小品文语言的一大特色。在《牙痛》中,用自嘲的方式讲述自己戒槟榔的艰难历程,如 “我都戒一百次了”,将自己的失败调侃得妙趣横生。对南北药行卖药姑娘的描写,以及各种黄瓜歇后语的引用,让严肃的牙痛话题变得轻松起来。在《豪乳滚烫》中,将青春比作仇十洲的画和《红楼梦》里鲍家媳妇的白肉,形象又幽默地展现出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一说便俗》中,对倪瓒故事的讲述,“秀才遇见兵,挨了打,说都懒得说,这是知识分子的硬气” 等语句,以一种幽默的口吻解读历史事件。这种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常常忍俊不禁。

 

他的小品文中还处处彰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对古典文学作品的引用和解读,到对诗词格律、历史典故的熟悉运用,都展现出扎实的文化功底。在《鹧鸪天》中,对辛弃疾词的解读以及与陶渊明等古代文人思想的联系,体现出对古代文学的深入理解。在《莫负烟霞》中,对九华山月身殿门联的感悟,涉及到佛禅文化。

 

他对古体诗的创作与评价也体现他的宽博,如在讨论中晚唐诗歌形式和内容时,对峭山《四景诗》和《四季歌》的分析,从诗词意象、遣词造句到文化价值,都有独到的见解,将诗词文化与民俗文化等融合在一起。

 

结构自由灵活,不拘一格。有的文章以一个意象或主题为线索,如《烟视》围绕 “罥烟” 展开,从林黛玉的眉到炊烟,再到江南的烟柳。有的文章则是多个片段的组合,如《临终的话》中,从家乡送终习俗谈到李斯、陆游、金圣叹等不同人物的临终之事,看似松散,实则通过对临终话语这一主题的探讨,将各个部分紧密相连。这种自由灵活的结构,使他能够自由地表达思想情感,不受传统文章结构的束缚,读者仿佛在跟随他的思绪漫步。

 


 

Tags:郭建勋 深圳文艺 深圳小说 深圳文学 深圳活动 深圳写作 责任编辑:master
首页 上一页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 10/10/10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现代性视野下的深圳故事与中国叙..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