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具有城市鲜明特色的人物和故事
《香港商报》副总编辑王军说,本次研讨活动的主题“现代性视野下的深圳故事与中国叙事”非常好,正好切中深圳故事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之间的关系。他认为,迄今深圳仍然缺乏反映这个时代大变迁的文学虚构著作,当前需要产生厚重的作品来记录这个时代,甚至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以及对外开放都有很重要意义的标志性文学作品。
书评人郭春生坦言,他以读者评委身份连续参加了第一届到第十一届的“深圳十大佳著”评选活动,感受非常深刻。“这11年来,我深切地体会到,深圳的文学创作从小到大,从题材的相对单调到现在的极大丰富,视角、眼界都跟以前不一样了,能明显地感受到那种内在的、压制不住的、蓬勃发展的力量。”郭春生感慨道。
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汤奇云表示,随着现代都市的崛起,现代都市文化也在崛起。因此,我们见到了40年来深圳的文学,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独特的一页。这40年的深圳文学折射了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中国人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转变的全部信息。他特别指出,深圳文学自其产生,就伴随着对它的理论思考。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从创办至今一直都强调评论、批评、理论思考与文学创作之间的互动发展。比如,对“打工文学”命名的纷争,到“新都市文学”“新城市文学”和“南方叙事”等宏大理论名词的提出,都透露出深圳文学界两类人的良苦用心。一是理论界和批评界试图概括出深圳文学自身的独特性,也就是深圳文学和其他城市文学的差异性;二是深圳创作界一直力图通过这些名号展示自己的文学抱负。因为这些名号大多是由作家们自己提出来的。汤奇云强调,事实上,深圳文学一直在这种创作与理论的互动中走过了这四十年,从而成就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它的面目。
“回顾四十多年来的深圳文学,我们会很遗憾地发现,塑造人物是短板。我们更多聚焦群体,聚焦城市的大风貌,聚焦人物身上的时代符号、概念。体量丰厚的深圳文艺,却鲜少刻画和塑造出具有这个城市鲜明特色的人物和故事。”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艺术评论家王樽分享了自己参与的与深圳有关的影视剧评审经历,以及观看一批以深圳为背景的影视作品后的感受,着重指出深圳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大多都存在“没有具体鲜活的个人”的创作现象。他赞同关于深圳文学要爆炸的预言,认为这既是一种期待,也有着很大可能性。“当然,要实现这个令人盼望的‘爆炸’,就要有脚踏实地的创作,要从具体的作家和塑造具体的典型人物出发。”王樽借政治思想家汉娜·阿伦特的说法“爱具体的人”,提出要塑造好具体的人,讲好具体人的情感故事,这是今后深圳文学及影视创作中特别值得重视的关键点。
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教授安裴智认为,深圳文学应站在全人类的高度、人性的高度,对生活、时代和人性进行更为深刻的观照。改革题材的“宏大叙事”,绝不是停留于表面的刻板图解,仍是要深刻挖掘人性深层的东西,写出在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人的灵魂的根本变化。在安裴智眼中,所谓撼世力作,一定是具有丰富的文化含量、巨大的思想深度和相当的艺术高度。推出深刻、全面地书写深圳四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宏伟历程,反映深圳这座青春城市在经济、文化、社会、观念等领域的深刻变革的的史诗力作,是未来深圳文学要努力的方向。他期待深圳文学从“高原”迈向“高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