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讲述深圳故事的N种方式——“以深圳非虚构写作十年为中心”学术研讨会(五)
2023-12-22 10:24:33 来源:深圳文艺评论 作者: 【 】 浏览:588次 评论:0
 
微信图片_20231221133757.jpg 
黄东和

黄东和:谢谢高主席。各位老师、大咖,很高兴,我作为一名为文学活动做了一点服务工作的工作人员,很荣幸有机会来聆听各位老师的精彩发言。首先是感谢,其次我也介绍一下我们做的文学活动。这个活动相当于是深圳文学界的一个庙会,大名叫“深圳全民写作计划暨深圳社区文学大赛、睦邻文学奖”。11年的时间,我们一直在动员深圳这个城市当中,有一点文字表达能力、爱好文学的人一起来书写这个城市,所以这个文学活动的门槛其实不高,只要你写出来的是文学作品,内容是跟深圳相关的,并且不违公序良俗,就可以参赛。这件事情坚持了11年,每年365天不间断地进行,号称永不落幕的文学大赛。11年来,有3万多个写手IP参与赛事,我们在座的深圳文学工作者相当多的都被我们拉来做评委,每年辛辛苦苦地去阅评文章、提名作品,像葛老师、有顺老师、汤老师、黄灯老师等都做过终评委。这件事情,我们坚持了11年。
 
11年来,我们所做的这些事,实际上还没有浮出水面,或者说刚刚浮出水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我们参与了十年来深圳最大规模的非虚构系列丛书的创作出版。刚刚王军总也讲了,2016年以来,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实施了一个大型的非虚构图书的系列出版计划,名叫“我们深圳”,到现在已经出到了快50本,这其中的5本是我们策划的,我们去找的钱,我们去组织人来创作,还有5本左右是我们鼓动、参与做起来的,加上已经纳入出版计划正待出书的,还有好几本。相当于说,这50本系列图书,我们至少直接参与创作了10%,间接参与了20%,这并不包括像王国华老师的《街巷志》。
 
为什么文学庙会这种性质的活动,能够带动很多的文学爱好者浮出水面参与深圳题材的文学原创活动?我觉得首先还是在于我们起题起得好,我们管它叫“社区文学”“在地文学”,就是设计一个与深圳有关的大题目,所有的文学创作必须以深圳为题,与深圳有关。不管你写的是什么体裁,也不管你文章的篇幅,但是你创作的文学题材,应该跟深圳有关系,这个设定设得比较好。在这个基础上,一方面是考文学功夫(文学表现力),二是考在地研究能力(研究力),对这个城市要有所研究,才能写出像样的非虚构作品,可能虚构写作更重在对于文学的表现力和想象力。但是非虚构写作,需要对当地、在地以及城市现实有一定的研究,并且对于世界潮流的发展趋势要有一定的判断力。文学表现力、在地研究能力、趋势判断力,这三个方面加起来,才能写出感人、有影响以及值得看好的非虚构的文学作品。
 
我们用的方法,我觉得还是值得一说的,应该说也是跟深圳相关的。深圳有互联网基因,我们用了互联网的方式来做文学赛,而不是逆着互联网的思维来做。在文艺圈、文学圈,一直有一个看法,觉得互联网是碎片化的、阅后即焚的、纯文学性不强的。但我们恰恰是顺着互联网的思维,用互联网的集成力来建立新的文学秩序、文学生态。先是让大家低门槛进入,定好规矩,然后一步一步进行筛选。我们从社区/街道/区/市这样一级一级来,遴选精品。首先是文友互评,然后是专业的工作人员进行推选、提名,最后是国家级的文学大咖进行综评,周冠军、月冠军、年度冠军,循序渐进,实际上是打通了从草根创作到文学殿堂的这条星光大道,应该说它在深圳这个城市的文学乃至文化生态的解构当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能够很好地集成深圳这个城市的新鲜经验。刚刚有顺老师也专门讲到了经验,包括城市化经验、工业化经验,深圳的城市化经验、工业化经验还不同于以往的英国伦敦、近代上海这样的城市的工业化经验,而是跟当代技术潮流密切相关的全新的工业化紧密相关的,也跟中国商业社会发展中断了若干年之后,中国人重新进入这个社会的新的商业体验有关系,当然,一个时代又一个时代的文学,深圳也积累了互联网时代文学表达的经验。
 
11年当中,我们积累了近40万篇次的深圳题材的原创的文学作品和评论,绝大多数都还是没有浮出水面的,纳入“我们深圳”这套丛书的只是很少的作者、很少的作品,但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正在从水底下浮出水面。就像王军总刚刚说的,我们正在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大作家和大作品的创作积淀素材、夯实基础。一方面是为新一代文学人才的自身成长以及新一代文学作品的不断完善,准备条件;另一方面,也为大家的创作建立起了联系。基本上我们这几年请的文学大咖,至少60%以上是深圳以外的,包括李敬泽老师、苏童老师、格非老师,深圳出去的刘西鸿老师,等等,使得深圳的文学创作始终跟世界一流的高水准的文学创作建立起一种关联、一种联系,某种角度来说,它也是深圳文学生态变化的一部分。
 
我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做一些服务工作。今天有机会到这儿来,一是学习、聆听,二是表示感谢,感谢各位老师,谢谢文联、作协对于这个事情十年来一以贯之的支持。正好我们现在处于发展比较茫然的时候,正处于下一个十年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我听一听,对我们以后的工作是有帮助的。
 
谢谢大家。

主持人 高建平:谢谢黄老师做的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下面请黄灯老师发言。
 
 微信图片_20231221133758.jpg
黄灯

黄灯:各位老师、各位朋友好,因为我是当老师的,我就跟大家讲一下我在深圳做的另外一个工作,非虚构教学实践。因为刚好葛老师也在这里,我还特别想探讨,非虚构在创意写作这块,到底能发挥什么作用。这几年,我也在这方面做了一点尝试。刚刚有顺老师讲得特别好,提到我为什么后来写非虚构去了?其实也和我写作学术论文多年后的心态变化有关,我希望找到一种能和自己生命经验关联度更高的表达方式。
 
有意思的是,我发现我转型非虚构写作后,自己由此受到了很明显的自我教育,我的内心越来越安静了,越来越笃定了,不会陷入对一些外在东西的追求,越来越能够接纳真实的自我,“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我只能做这些事情”,而不会对生活有刻意的想法。我一想,既然非虚构写作可以教育我,我是老师,那我通过课堂实践,能不能让学生通过非虚构写作,也获得一种自我教育?
 
我在深职院四年,带着学生进行非虚构写作四年,整体效果非常好。我每次回到课堂,看到学生,我的内心就能立即安静下来。其实刚刚一开始的时候,学生有一些是抱着混学分的心态来选这门课的,我的学生大部分来自理工科专业,他们也不知道非虚构写作到底是什么,不知道老师怎么教他们。他们因为高考的时候分数不高,大多也觉得自己是失败者,在整个应试教育链条中找不到什么自信,但真正通过课堂了解了学生以后,我发现很多孩子很有天赋,特别聪颖,也很有灵气,他们要不因为家庭关系复杂,要不因为获得的教育资源太少,或者一些别的原因,才克服种种困难,一步步来到大学的课堂。我在带他们的时候,对他们说,你们应该客观评价自己,就像我重新评价了自己一样。我们能不能先把应试教育的东西放下来,能不能重新建立我们和现实生活的关系?我们要重新审视我们的身边,审视我们是怎样长大的,我们跟父母是什么样的关系,我们跟世界是什么样的关系,以及告诉他们在深圳经验、深职经验中,去重新激活个人经验。
 
把他们带上路之后,就带着他们进入具体的创作环节。选题由他们讨论,最后如果写不下去,我跟他们说,你们就写自己的成长故事,很多学生写完以后让我大吃一惊。以前深职院的老师带着学生写作,不超过1500字,说写1500字以上学生就会有难度。我跟学生说,你们至少写8000字,学生不相信自己写得出,我说你们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写出来的。事实证明,学生做得到。以这个学期为例,我的课程刚刚结束两个星期,就有三个学生给我交了作文,最多一个学生写了一万八千字。我不能说学生写得都很好,但他们有一些表达就是大师级的,很有感染力。真正的文学,好像能够出现在这些不懂写作套路的孩子笔下,那种充沛的生命力,那种很细腻的情感,以及对世界的迷惑、困惑,都表达得很充分,他们的文字里有特别宝贵的东西。
 
我在想,如果今后要做创意写作的话,非虚构写作和学生的成长之间是可以建立一种关系的。去年我们还就此展开了专门的学术讨论,我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根据自己在广东金融学院和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的实践,我感觉非虚构写作对学生特别有用。我的很多学生确实因为从事非虚构写作,改变了他们自己,我不能说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但真的改变了他们对这个社会的看法以及对自己的认识。我们做写作的老师,以后能不能从这方面做点事情?
 
我就简单讲到这里。
 
主持人 高建平:讲得非常好,讲得非常有意思,其实我们的教育标准,有时候就是一种标准,很多人有一种失败感,这是很不好的,要鼓励孩子们写自己的故事。很多的作家,也是从写自己的故事开始的,讲得非常有意思。
 
下面请深圳市几个区的文学方面的工作人员和作家来讲讲。
 
 微信图片_20231221133756.jpg
秦锦屏

秦锦屏: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本来想着都是老师们谈经论道,我听一下就可以了。但是刚刚高老师点名点到了,我就简单谈一下,我想以“深圳非虚构写作十年为中心”这个话题来说,我作为非虚构写作者的参与者以及“深圳十大佳著”评审的见证者以及“十大佳著”颁奖的十年导演的角度,谈谈我对非虚构写作的简单认知。我从学生的角度来谈,在座老师如果觉得有不妥之处可以给我指出。
 
我可以简单提炼出三个关键词。
 
第一,写作的发力点。我觉得它的发力点有三个:智力、实力、活力。时间关系,我不展开阐述。
 
第二,在写作的向度上,可以归纳为:向前、向后、向上、向下,这也是写作的几个特色。
 
所谓向前,深圳的非虚构写作体现在它的先锋性上,比如关注到行业类写作,例如说手艺人的创作,还有电影,以及个人传记等等这些突出表现的,像南翔老师、王樽老师、涂俏老师等,他们非常具有突出表现,我们在非虚构的榜单上也能够看到他们的作品;
 
向后写作,体现在经典性上,比如在国潮文化的背景下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向经典致敬,向优秀的传统文化转化创新表达,也体现了丰富精神禀赋的创作,比如国猛老师、许石林老师的创作,我认为就具有这样的特点。这个向后既是方向性的向后,同时也是厚度的厚,就是向下扎根的厚度,向历史深处深挖的厚度,同时又具有前瞻性的创新;
 
向上,在时代症候之下的精神探索,对人生存在境遇的一种个人表达,比如程鹏、王顺建这样的人,他们创作的作品都体现了这样的特色;
 
向下,我个人觉得在一些作品的诗酒花茶、日常生活中的美与赞、美与感恩的一种表达,比如我们在座的王国华老师、时潇含等等,他们也是榜单中出现的作家。
 
第三,在审美特色上,我觉得有两个审美特点:既丰盈,又厚重,这体现在三个角度。
 
一是题材的广度,比如本土的书写、故乡的书写或者是侨寓文学的书写,侨寓文学是鲁迅先生一直提倡的写作方式,在深圳恰巧这三种方式都各有特色、各有体现。
 
二是心灵非常丰沛,体现在读与思的一种拓展书写、梦想与活力的一种表达,充分体现了作家对社会广阔性的把握以及对人情世态、世道人心的一种把握。
 
三是样貌的驳杂,体现在作家对于深圳乃至于自己眼下的河流、山川、非遗、人情等等真实、丰富的一种表达,也体现了多样丰富性的美学风姿。
 
我就简单谈这么多,请老师们多批评,谢谢。
 
主持人 高建平:下面请远人老师发言。
  
微信图片_202312211338041.jpg
远人

远人:每一个作家最开始写作的时候,几乎都是从虚构作品开始的,非虚构能够超越虚构的话,就说明了非虚构本身具有的魅力,这点魅力在深圳作家身上体现得非常突出。至少就我个人来说,像我在湖南的时候,我们在湖南文坛真的没听说过非虚构这个名词,到了深圳之后我才知道这个词语。
 
当我和一些深圳的文学朋友加深了往来之后,能够感受到深圳确实是一个能够把非虚构文学做到极致的城市。为什么深圳可以做到这样?我觉得有一个让我感受很深的地方,深圳是一个经济特区,但因为有了非虚构,深圳成为了文学特区。经济特区,是政府给深圳的命名。但这个文学特区,是深圳一代、一代的作家共同努力而形成的。我们这几代的深圳作家,一定要把深圳特区真实的东西反映出来,这就是深圳非虚构文学之所以存在的最大价值。
 
主持人 高建平:下面请虞宵发言。
 
微信图片_20231221133804.jpg 
虞宵

虞宵:我在文学创作方面主打非虚构写作和散文写作等体裁。我认为非虚构写作离不开“在场”,离不开“田野调查”。
 
我定居深圳超过三十年,自诩“深三代”“老深圳”,长期深耕深圳的街道(乡镇)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可以说,我对深圳基层人文生态、社会民生等领域,包括就职过的所属街道办的每个村、每个工业区、每条街都“了如指掌”。平时我做得最多的就是“行走”,现在的热门词即“田野调差”,因而积累了大量、未经修剪的、粗粝的写作素材。在深圳这么多年,我一直忙于工作和生活,真正开始写作大概是在2010年,最早的是“故乡写作”,之后开始接触城市非虚构写作,写深圳、香港、广州,比如写的《三城散记》《二百五月薪记》《铜锣湾的夜》《街坊N章》《手工》《滴滴出行记》《搬家记》《夜场记》《宵夜记》《台风记》《黑白发线》《粤北婚恋记》等非虚构文本,并出版了5部散文/非虚构作品集。
 
我的非虚构写作,绝大部分是亲眼目睹过、了解过、经过田野调查的。我接触过社会各阶层人士并跟他们打交道,比如本地土著、拆迁户、蓝领青工、发廊师傅、洗头女工、美容师、治安员、基层民警、社区干部、巡防员等等,还包括一些灰色地带的从业者,比如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到零零年代这一段时期开野味餐厅的老板,夜总会从业者等。
 
我对当下深圳非虚构写作的几点看法:工业记录、街巷记录、农城化记录、民俗记录、生态记录,岭南、大湾区记录。当中记录的人和事包括民间艺人、企业家、创业青年、退休官员、原住民、华侨华人、深二代深三代、留学生群体、灰色群体等。
 
对目前深圳非虚构写作的现状,个人认为不足之处是,基本上处于一种自由的、个体的、独立的、“野蛮生长”的一种态势,尚没有形成大系统、大兵团、大宣传这样一种态势,尚未能推出史诗级作品。
 
建议:定期或不定期策划主题项目、立项,组成骨干写作团队,进行系统性集体采写、记录、编撰;通过论证、推敲,形成最终文本、出版;通过重磅宣传、推介,让作品出圈。
 
主持人 高建平:下面请《深圳文学》杂志社社长、总编辑朱铁军发言。 
Tags:深圳 非虚构 写作 责任编辑:master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5/6/6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媒体融合时代,文学如何“新变” 下一篇打造诗歌之城如何可能:吴锦雄诗..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