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打造诗歌之城如何可能:吴锦雄诗歌创作研讨会(五)
2023-12-14 22:00:34 来源:深圳文艺评论 作者: 【 】 浏览:654次 评论:0
 

微信图片_20231214103833.jpg

张樯


张樯:谈一点粗浅的认识,叫《偶然的分解》。诗人往往都是追求失落的东西,读锦雄的诗,可以捕捉到这种追寻的痕迹,他既关心时间,关心此时此刻,关心城里的夜和一场暴雨,也迷恋这个季节,迷恋冬天和孤雨,他就像蛰居在城市里的隐士,越过熙攘的人流,车水马龙,怀想着田园和故乡。论他自己的诗,就是一种乡村后遗症。

 

但锦雄的诗并不单纯都是田园诗,事实上他的诗的表现,除了城市的繁杂和繁复(之外),他就像城市的游荡者、观察者,像街头巷尾的游击队员。在读《钻火》《蓝火》等诗集中,我们可以发现一连串的地名,点缀在诗集和诗行中的名字,比如闹市区。“在华强北街头遇上狗尾巴草,在长沙城洗脚,在玉龙雪山拥抱一个陌生女子。”有意思的是,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城市特征中的一些陌生感。

 

事实上一般的写作,去写城市,都带着一种固定的模式、观念来讲城市,但锦雄试图撇除这些观念,自己摸索独特的方法和视角来写。他用诗行来摸索一个城市,不免建造出新的意义,这个新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当我们跟随锦雄的步履穿梭在城市街头巷尾,以摄影一般的眼光寻找城市生活的灵草,就会发现不一样的东西。本雅明在《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中写道,“在都市人流中游走,接连不断地很快出现而又很快消失的东西,给人带来的是接连不断的惊颤的体验,这种惊颤的出现本身并不足以说明现代人的心理特征,没有对这种快速的消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应对,变化机制反应的成型才是现代人所特有的。”在我看来,吴锦雄正是本雅明意义上所说的这个城市的闲逛者。一方面,他以看似非常古老的情怀观察者城市,但另一方面,这种观察又带有现代的某些特征,他捕捉到破碎的、片段的、偶然的分解,以蒙太奇的手法剪切拼贴出这个复杂多元时空中的印象,以此构筑出一片共识性的空间。

 

主持人 秦锦屏:谢谢张樯老师,张樯老师认为吴锦雄是一个城市的隐士,同时他也是城市的游荡者、观察者、游击队员,他怀念田园故乡,同时也抒写城市的繁杂,他虽然患有乡村后遗症,但是在抒写城市的时候,用蒙太奇手法,用细致入微的眼光去探索城市,创造新诗意。

 

接下来请深圳市罗湖区作协主席谢湘南老师发言。


微信图片_20231214104006.jpg

 谢湘南


谢湘南:读吴锦雄的诗,我有一个整体感受,他写的是一种“中间状态”,生活的中间状态,人生的中间状态,往返于城乡之间的中间状态。他的写作,可以比喻为中间状态的写作,像一条过河的船,中流击水,我听到他在用力地划。这种状态的文本不是以单篇冒尖,而是以一批同类型诗作,给人形成强烈印象。

 

吴锦雄敏感于人间烟火,对时令、节气这些农业文明的词汇有着自身强烈的感受与体验。比如他那些写春天的诗、写云、写雨、写风、写阳光、写石头,写梅花,无不体现出一个游子的视角,一个进城的乡下人回望乡村的视角。这里乡下人不是贬义词,我想到沈从文,他就是以乡下人自居,当然我也时常觉得自己是个乡下人。但我们选择的是完全不同的写作路径,在吴锦雄的诗中,我明显地读到乡愁。我能感受到他是一个身处城市的“怀乡人”。这种情感的表露在他的诗中相当明显——

 

如《春光》中:“花蕊是春天的唱针/它屹立在空灵的唱盘上/季节是一曲缤纷的音符……春天一次次赠以我激情/和一年年丰收的希望”

 

《梅花》中:“故乡开来的梅花也好看/村里的小芳也漂亮”

 

《看云》中:“云是家乡弯弯曲曲升上去的饮烟

 

《光透过交织的藤蔓照亮了我的命运》中:“往事在翻耕多年的田野/活过来/村里的小庙还在……”

 

《梦中》:“那条熟悉的小河/河水不见流动/一个小孩凫游了整个夏天/欢乐漫溢出堤岸……”

 

这些诗充分展现出诗人的写作视角是“回望”,是对深植在记忆中的农业文明的怀想。再比如《城里的夜》——

 

没有蛙鸣/没有虫叫/计算机的吟唱,汽车的胎躁声/都是混沌的嗡嗡响/稀疏的霓虹还在跳跃/也阻不了这夜大面积的荒芜//

 

洒了几十年热汗的/街面上,黝黑昏暗/庄稼般疯长的楼房/把人赶进一个个盒子里//

 

绿了一遍遍的茵草/收割着郁绿的青春/一个梦遏制着另一个/交织成梦的乱麻团……

 

这里面庄稼、收割等词语,都是跟农事相关的,用庄稼形容楼房,诗人在写城市时用的是典型的乡村进入城市的视角。再比如《在华强北街头遇上狗尾草》——

 

离开,让家乡成为故乡

 

归乡,却是我一辈子走不完的路

 

我只能如一根狗尾草

 

摇曳在夕阳中有华强北街头

 

这首诗的进入角度也是一样,前面四段都是对乡村生活的缅怀与追忆,最后呈现的思绪是回不去的故乡,只能在都市里做一根狗尾草,在具有都市象征性的华强北,形成视觉的反差与矛盾的冲突。

 

《乡村后遗症》《离乡辞》《乡愁已是矫情的逆命题》《唯土地对我们从不辜负》这类诗写出了诗人的自省。这种自省,对过往生活与当下状态的观照与反思,也是一种中间状态。《红树林》是一首具有过度性质的诗,也是诗人中间状态写作最形象的写照——

 

生活从未给我咸淡的选择

 

那就通通都来吧

 

咸水,淡水,咸淡水反复浸泡

 

我的翠绿,茂密,日夜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红树自喻,扎根在深圳湾,迎接咸淡水的冲刷与浸泡,将“一个个胎生的梦想落在水中/终将长成一座饱含红色汁液的绿岛”

 

还有像《我在半夜醒来》,也是典型的对中间状态的抓取,诗中写道:“在时间的中点/除了回首,就是远望/除了环视,就是内观/除了仰首,就是低头

 

“时间的中点”,也可看作是人生的中点,这个时间点诗人走到了一个路口,是一个很好的进入沉思的时间点,面对还乡的不可能,面对都市生活仍不能平静的内心冲突,诗人需要一个新的出发点——

 

就像他在《迷茫》一诗中所写:“失聪的人们目光呆滞地/游荡在钢铁水泥的森林/那天籁般的音乐弥漫整个广场/而人们还是茫然地彷徨着……霓虹是大风吹熄不灭的灯火/无风的时候也在狂野地跳动着/我一直以为,看见的是真实/看不见的是真相

 

“看不见真相”的困惑似乎不应是一个中年人的人生状态,而作为一个诗思者,这些诗可以说写出一个中年人的生活与迷思,《闹市中》一诗写出了一个生活在都市中的人孤独感。《取火》一诗写出作者对于写作这件事本身的态度。在《中年》一诗中,诗人在经历了各种形象与心境的“转换”之后,最终获得了“像平静的湖面吸纳并反射月光/像星光落在大地上,河流流入海洋”的平静。

 

总的来看,我认为吴锦雄的诗歌写出了处在两种文明的中间状态的个人领悟,城乡之间的冲突构成了他大部分诗歌的诗意。这里面有孤独、有迷茫、有反思、有自省,有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与书写,更多的是对自然事物的感怀。他进入诗歌的角度更多是从乡村看城市(或者说是诗人根深蒂固的成长记忆),抑或从城市回望乡村,更多的仍然是对农业文明的美好想象,这是他诗歌最显著的特质,也是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地方。

 

主持人 秦锦屏:谢谢谢湘南老师,从诗人和诗意的角度给予了锦雄诗歌一个总结和评价,他认为吴锦雄像一条过河的船,在中间状态的抒写之中,用城市和乡村两种文明冲突之中写下诗句,他对时令、节气有着强烈的感受。除却他的成长记忆、游子视角、回望视角之外,从乡村进入到城市以后,他的抒写依然保持他典型的过渡状态、中间状态的抓取,比如迷失、冲突、孤独和反思等等,同时他也对他的写作提出了期待,希望他立足当下,抓住城市的意象,体现深圳诗人的特质,谢谢湘南。

 

接下来有请深圳光明区作协主席远人发言。

 

微信图片_202312132200332.jpg

远人


远人:谢谢主持人,谢谢邀请我参加这个会议,我对锦雄的这部《钻火》稍微翻阅了一下,抱歉,没有认真地读,我谈三个比较粗浅的感受。

 

第一,很惊讶。这本书是2022年写出来的,一年就出了一本诗集,刚刚俊明先生和杨克主席也谈到了多和少的问题,我倒是有种感觉,有一部分诗人,就是为一首诗而存在的;有的诗人,是以一万首诗存在的,就看这个诗人的本心是什么样的。我觉得锦雄的写作状态给我的感觉,他真的就是为一万首诗存在的,他真的可以每天这么不断地写下去。还有一个特别关键的,对我们写作者来说,其实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我们天天写的话,会出现一种写作疲倦,这个疲倦会导致质量的下降。但是在吴锦雄这里好像还真没有(这种感觉),他的每首诗感觉好像都非常从容、非常淡定,看不出他几乎天天这么写,这是让我很惊讶的方面。

 

第二,就一部完整的诗集来说,我觉得它有一种内在的结构,首先是时间上,他的第一首诗是2022年元旦写的,最后一首诗是20221230日写的,这是最外在的时间结构。如果从文本结构来看,真的有点让人惊讶,他的第一首诗《今天的每一缕阳光都该被命名》,这个是开始,最后一首诗最后两行,“我和照片中的我合影,迎春花从窗外走了进来”,这是一个结束中的开始,第一首诗是开始中的开始,最后一首是结束中的开始,我觉得一部诗集,应该有这种结构。哪怕就是《唐诗三百首》,都是有结构的,第一首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然后最后一首是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是不是也有结构的东西在里面?

 

刚才大家都谈到很重要的一点,锦雄的诗歌是城乡之间的结合,但是我觉得我们不如把它换成另外一种说法,我觉得锦雄的诗歌不断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进行交叉,他的传统性的东西特别偏多,而现代性的东西反而要少一点,我觉得这个也是非常有趣的现象,哪怕深圳是一个特别现代的城市,但是在这么现代的城市里,一个人在传统当中浸润得比较深的时候,我倒是感觉这个诗人应该有他更深刻的某种功底在这里体现出来。功底从哪里来?从传统里来。他不可能是凭空而来,我以为、我想象我有这么一个功底,就能表达出来。我觉得这个功底的体现,反而体现了锦雄平时对文化的浸润度是非常深沉的,这种深沉导致了他传统的东西非常稳健,非常扎实。

 

比如这本书第99页“故乡的山谷”,让人感觉和深圳几乎没有关系,和城市没有关系,但是它一定和传统有关系,这种传统的关系如何与现代产生一种勾连?我觉得在第41页《城里的夜》,体现得比较深、比较到位,从这首诗里,感觉他在慢慢地从传统往现代开始挪步,这种挪步挪到最后是怎么表现的?我在梦中睡醒,又在梦中醒来,凝视漆黑的上空,我知道明早我还要早起。他说出了什么没有?感觉没有说出什么,但是他写出了某种现代人内心深处最核心的一个部分,这种部分我们说不清道不明,甚至他说得很明白,但是给读者的感觉,他反而是一种扩散性的东西,我认为这种东西才是一种真正现代的东西,这种东西在锦雄的诗集里虽然体现得比较少,但是它体现得真的很深刻。还有第16页的《石头》,最后是只要你经历过足够多的年岁,你就知道自己该日趋圆润。我觉得不如把圆润改成圆滑,因为圆滑本来是很现代的词语,锦雄在写这个词的时候可能觉得别太张扬,如果写圆滑会显得太张扬了。其实一个诗的语言,我觉得就应该往极致里面去写。什么是极致?当我选定了一个词语的时候,这个词语已经不可替代了。如果说我写了一首诗给别人看,别人说,你还可以再换一个词语的话,就说明这个作者的语言还没有推到极致,我觉得锦雄不妨把这块推到极致。

 

当然他也有推到极致的,像第29页的《角落里》,他写的就是衬衣,衬衣有什么好写的?我觉得一个现代诗,就是能做到这一点,我们感觉没有什么好写的时候,他从里面发现了我们几乎任何人都发现不了的某种诗意,这种诗意是什么?不是我们传统的诗意,反而是现代的诗意,这首诗的结尾,那些衬衣,我一直没有穿,就那么齐整整地挂在衣柜里的一个角落里,没有了。我们说一首诗的现代是什么?不是说一个诗人去倾诉,就像传统的诗歌,诗人们总是喜欢去倾诉,我就很担心读者不知道我内心有什么样的情感、我经历过什么样的生活。但现代的东西不是这样的,它是呈现,只是呈现了一个点,这个点呈现出来,不做分析,不去做阐释,这些分析和阐释都交给读者,我负责的只是呈现。锦雄在这方面,至少在这首诗里他体现得非常强烈,也是非常到位的一种现代感的体现。

 

另外我还特别喜欢他有一首写菩萨的诗,第33页《熟人》,刚才杨克说锦雄的诗没有什么七八行的,其实这首诗就是八行。这首八行的诗,非常有意思,结尾是两个人对话,一个人说,看到和尚把钱币锁到保险柜中,另一个和尚说,你操这个心干嘛?反正你的钱已经给了菩萨。我觉得非常有意思,很少人会在诗歌里这么写,或许会有人在散文、小说里这么写,但为什么没有人会在诗歌里这样写?因为这个赋予现代元素的东西,其实我们写现代诗,很难把它把握出来,甚至说这个东西很少会触动一个诗人的内心。什么是诗人?很多人觉得,诗人不就是满怀着风花雪月的一些东西吗?但是一个真正的现代诗人,他恰恰是没有风花雪月的,只有生活中非常真实甚至是尖锐的某个碎片,而这个碎片在诗人的内心产生一种打击的时候,反而会出来一些东西,像锦雄这里就不动声色地在写,句子说完了,句已尽,意未尽,这就是诗歌,这就是现代。

 

锦雄的这部诗集,因为我确实没有认认真真一首一首去看,但我就是感觉传统的东西多了一点,像这种现代的东西少了一些,或许这是一个错误的看法,但是我非常期待锦雄的诗歌在以后,因为2023年快结束了,不知道你是不是又写完了一部完整的诗集,我相信你是写完了,那么我非常期待你2024年的诗集,能够多一点非常具有现代元素的东西,少一点传统的东西。

 

因为我觉得,也完全可以摆脱传统的东西,我们学习传统是为了什么?其实是为了摆脱。摆脱了传统,我们才可以彻底地进入现代,尤其是语言的现代,这种语感的现代,这些都要求我们建立好传统的基础之后,把传统摆脱出去,以学习的姿态进入现代。没有传统的浸润,其实一个人也进入不了现代。如果一个人一上来的阅读就盯在现代文学作品,其实是走不远的,如果他接受了传统的浸润,吸收了传统的营养,再一步步走向现代的时候,他的传统一定会非常深厚,而且他做出来的现代感也比一步到来的就好,比那种写下自以为是现代诗的诗人要高明得多,锦雄在这个诗集里已经让我们体会到,他完全有这个能力,所以我非常期待锦雄2024年出一部非常漂亮的、真正现代化的诗集。

 

我就说这么多,谢谢大家。


 13-22-05-499837.jpg

杨克


杨克:我插一句,锦屏再总结。我们有一个毛病,每天研讨会都让坐飞机来的先说,让坐汽车来的后说,但是我觉得今天坐汽车来的,说得非常好。这个会,包括爱成,包括研讨会,我觉得一直有一个问题。客观来讲,我们开一个研讨会,开完了,如果新闻报道没有什么亮点,不管是开吴锦雄的,还是开阮雪芳的,还是开周瑟瑟的,新闻上没有任何亮点。在这个时代,还是应该有一些亮点,像王国华那次的讨论会,他写的是深圳的街巷,当时我说,他写出了现代都市的“清明上河图”,后来好多的报道,都只用这一句。

 

就像我们在东莞搞“诗歌之城”,有一个亮点,所有的楼房帮我们亮了灯光。我们中国诗歌学会昨天在衢州开会,为什么在衢州开会?说白了,衢州帮我们出钱了。但是我们到基层开会,我们还给了几个作者进行了扶持。

 

锦雄这个研讨会,我听了半天,我们说没有什么亮点,但我觉得讲的都是亮点,你们要概括出一两句来报道。首先,他的诗集第一首写的是年初的第一天,最后一首写的是年末的最后一天,这个很重要,我觉得这确实是一个亮点。另外,我们都说的是乡村和城市,他写的是传统跟现代,这也是习主席讲的,我们要向传统文化致敬,要表现中国的现代文明,这个也符合当下的乡村与城市这部分,我觉得搞新闻的,要把他讲的这些概括进去。所以我觉得,不一定要相信坐飞机来讲的,坐汽车来讲的也很生动,就这个意思,锦屏总结吧。

 

主持人 秦锦屏:看来远人老师的发言,让我们杨克老师兴奋起来了,这个非常好,我觉得研讨会就是要这么开。杨克老师其实给了我们一个宝贵的建议,以后开研讨会,让坐四个轮子来的先说,坐两个翅膀来的后说。他认为,凡是发言有亮点的,新闻报道也要把亮点跟上,只有亮点,才是真正有说服力的,我觉得这也是我们这个开研讨会的价值所在,要提取亮点。

 

下面总结一下远人老师的发言。我觉得远人老师的评价其实不远,他是贴着锦雄的诗歌创作特色来解读的。第一,他首先发现了锦雄诗歌的内在结构和外在结构,他找到了锦雄的写作状态,他是为一万首诗而存在的诗人。另外,他又总结到,锦雄无论是从开始中开始,还是从结束中开始,他都不断地在传承和现代的交叉之中发现诗歌的一种新意。从传统到现代的挪步之中,锦雄剔除了圆滑,用极致的语言写出了现代人内核部分的那种扩散性的味道。这包括他那种只呈现、不分析的现代诗感,都让人很具思量,做到了,句已尽而意未尽。同时他对锦雄2024年的作品非常期待,他认为锦雄应该保持自己的特色,拥抱崭新的现代性。

 

下面有请诗人、策展人,深圳艺文儿童文学院执行院长周瑟瑟老师发言。

  

Tags:诗歌 吴锦雄 责任编辑:master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5/7/7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讲述深圳故事的N种方式——“以深.. 下一篇彰显民间写作的力量——余立功历..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