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西雅图来信
卢洪洲搬去单位宿舍近一个月了,这天他趁回市区开会的机会终于回了趟家,取刘晓燕为他备好的换洗衣服。傍晚归来,吃了妻子为他做的晚饭,凌晨一点多他又接到医院的电话,虽不是什么紧急情况,却令他惴惴不安,直到这时他才后悔道:“早知如此就不该回家,我真的放心不下那边,一刻也放不下,在家还不如在单位睡得踏实安稳。”言毕起床,打算连夜赶回金山。
刘晓燕知道,疫情一天不终结,他的魂便一天无法落定家中。由他去吧,她只淡淡地问了一句:“大家都在聊疫情拐点,依你看,拐点什么时候会出现?”他说:“这个问题我今天已经回答了至少五遍,从我临床的角度,真心不想谈拐点,还是以疫情宣告结束为准吧。”
尽管没有得到正面回答,她却听出他一贯的严谨,他宁可未雨绸缪为提前化解风险而殚精竭虑,也不肯未卜先知预测未来的胜利,至少于他而言,当下预测的意义远比不上他手头扎实的防控与治疗。但也许他意识到自己的语气太过生硬,既而补充道:“疫情预测方面,钟院士那边会做的,毕竟他是组长,掌握着全国大数据,你可以参考他给出的结论。”
趁着夜色,卢洪洲匆匆离去,一刻也不容耽搁。他就是这样一个把自己的时间统筹精确到秒的人,他唯一的爱好无非是健身与阅读,等饭的五分钟要读一段小说,散步的十分钟要刷手机新闻,坐在马桶上算是比较大块的时间了,他要读专业书籍,而在健身房的三刻钟里无法阅读,他便启用了耳朵,听英文广播。可论及他的这两项爱好,实际也都有服务对象,齐刷刷指向他的专业。只有保持健康的体魄,他才能焕发一轮又一轮事业青春,也只有不断阅读新东西,才使得他的知识储备保持世界领先。
回想2001年3月,他赴美从事博士后研究,目睹了艾滋病促进美国感染医学快速发展的现实,他深受启发,在锻炼自身临床技能的同时,开展大量科研工作。他一度曾想留美继续深造,但在恩师翁心华的感召下,他洞见国内艾滋病防治的研究也有着广阔天地。
待到妻女赴美探亲,他便跟刘晓燕道出了回国的想法。为此她曾犹豫了好一阵子,主要是寄希望于留美能给他带来更好的科研环境以及收获更丰厚的科研成果。但最终她尊重他的决定,是年突发的“9•11”事件也着实令她不安,她又何尝不是日夜盼他早日回国呢?
来年,卢洪洲回国了,直面国内艾滋病领域的挑战与机遇。但这条路是艰辛的,直到2010年1月,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才终于成立了全国首创艾滋病诊疗中心,为全国各地的艾滋病患者提供一站式诊疗服务。
在刘晓燕的眼中,丈夫始终都是个走在时代前列的弄潮儿。同时他也是一块魔力磁铁,在他的感召下,卢洪洲护理学的硕士研究生兼科研课题组成员王琳主动要求回到感染与免疫科,实为难得。她给出的理由简单而坚定:“在卢教授的带领下,我在这里更有归属感和成就感。”
2月21日,卢洪洲与陈军等九位专家共同署名发表论文《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和阿比多尔用于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有效性研究》,该论文首次论证了《国家指南》推荐的治疗方案无效。这在当时,举国绷紧抗“疫”神经的节骨眼上,是需要莫大的勇气与担当的。
近一个月来,数据都是公开的,刘晓燕几乎不用费劲向丈夫打听,便能从多个渠道得到疫情信息。公卫中心从最开始的每天十几二十例确诊数,逐渐减少到三五例,甚至零增长,治愈人数从一个两个零星出院到二三十人集体出院,累计出院人数已逼近确诊人数的一半。但这一个月,刘晓燕也跟着他睡不好。
她很想知道他每天都几点睡觉,可又不想贸然去电打扰他,便只能默默留意他的微信朋友圈动态,他熬夜,她也跟着被动熬夜。“监督”的结果总是令她担忧,几乎每天,都凌晨三点多了他还在朋友圈里发布公卫信息。确定他没睡,她便发消息去询问:“这么晚了,怎么还不睡呀?”他的回复通常很快:“抢救病人呢,其他专家也都没睡。”或者,“还是不放心啊,病情在夜间特别容易反复,你就别管我了,先睡吧。”
诚如他所言,这几天真遇上一个有着基础疾病的老年病患,病情反复无常,病毒仿佛在病患体内打起了游击战,令他头疼不已。连着两天,他与其他专家彻夜未眠,商讨应对方案,直到今夜,终于稳定了下来。
进入三月,上海已连续多日无新增确诊病例,疫情防控看似已进入“收官”阶段,卢洪洲依然跟媒体重复着相似的话:“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应急响应级别有所调整,但疫情一天没结束,我们临床医生就一天不能松懈。”从电视上看到这样的对话,刘晓燕明白,他是在与病毒死磕,绝不给对手留下一丝死灰复燃的机会,他似乎正是为此而生。直到今日,他在公卫中心已两月有余。
3月6日中午,卢洪洲结束了半天的工作,已满头大汗,刚回到办公室,电话铃响个不停,其中一个是全国人大常委会陈竺副委员长打来的。陈竺向他详细询问了第一例病患的情况,对他未雨绸缪把工作做在前面给与高度肯定。卢洪洲说:“突发性传染病,尤其是呼吸道传播疾病,职业神经真是一刻也不敢松,毕竟经历得太多了。”
实际上超出了陈副委员长所掌握的信息,在上海尚未发现新冠病例前,卢洪洲就和公卫中心其他领导一起,带领全体医护人员为“大战”做了相当充分的准备。集结应急队伍,组织应急演练,腾空负压病房,在历次抗“疫”所取得的经验基础上开展全员防护知识培训,组织WHO新冠肺炎指南的翻译和学习。
接下来长达半个小时,卢洪洲就基础与临床结合、新冠病毒发病机制研究及对全球同行提供创新成果等方面向陈副委员长做了详尽的阐述。
两个月来,网络上涌现了大量这样那样的日记,可他除了面对记者所说的那些话之外,夜以继日地把毫无情绪的一行行文字全献给了学术论文。那些论文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阅读,他因此每天都会收到读者来信,以电子邮件的形式。
3月22日,周日,上海晴,卢洪洲从自己办公室的窗户甚至能一眼望见大海,一位认真读过他文章的美国老人发来邮件。
“卢医生,我的名字叫罗恩•威廉姆斯,是居住在华盛顿州西雅图的一名68岁老年人。我在‘全球私人和公共资助的临床研究数据库(clinicaltrials.gov)’上读到您的论文,非常感谢您在2019-nCoV肺炎治疗中的杰出研究、工作和建议,以及您完美的专业论述。您的文章《羟氯喹在2019-nCoV中的疗效和安全性(HC-nCoV) 》是一项非常杰出的医学贡献,我相信全世界所有人都会和我一样对您心存感激。真诚的,祝愿您在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继续为您和您的团队取得更大的成功。祝你万事如意!”
向卢洪洲表达谢意的还有武汉金银潭医院的张定宇院长。3月24日晚间,张院长打来电话,“我代表武汉金银潭医院全院职工向卢书记表达感谢,虽然事发偶然,但您去年底来我院做的那次培训可真是及时雨啊……”
君子兰开
中国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并逐步缓解,与此同时,在全球疫情肆虐的艰难时刻,卢洪洲把目光转向了国外,以他为代表的中国专家们正通过互联网为全球搭设没有国界的抗疫空中堡垒。他仍是那句话:“抗‘疫’无国界,面对传染病,全世界没有局外人。”
3月24日上午,他与美国梅奥医学中心专家Michael J.Joyner等教授视频连线,就新冠肺炎临床救治进行探讨。视频会议中,卢洪洲介绍了在应对疫情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包括新冠肺炎的救治方案、诊断和治疗经验、相关用药指导等内容,双方还就康复患者血浆疗法进行了深入交流。Michael J.Joyner等教授表示受益匪浅,希望继续保持沟通,借鉴中国宝贵的救治经验。
各地捷报频传,相继解除警报,各省市援鄂医疗队纷纷凯旋归乡,上海更是陆续复工,卢洪洲至今却仍然坚守在公卫中心。正因坚持执行“咽拭核酸阴性二次间隔24小时以上且粪便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也呈阴性”的出院标准,公卫中心对所有出院患者的随访结果令他满意。
女儿问他,“老爸什么时候回家?”面对手机镜头,他揉着布满血丝的双眼,笑道,“这你是知道的呀,哪一回老爸不是最后一个撤离阵地呢?还要再等等。”还未及女儿抱怨,刘晓燕从女儿手中一把抢过手机,玩笑道:“不会太久了,我心里有数,我就不信你爸还赖在单位不走了?”
直到此刻,卢洪洲才终于舍得讲一句动情的话,当着女儿的面:“晓燕,我想家了,说真的,这一回,想得比往年更厉害,大概是因为年岁上来了吧,阳台上的君子兰开花了吗?拍几张照发给我,我想拿来当微信头像。”
还差着天数,君子兰自然不会为他提前开放,但她不忍让他失望,挂了视频电话后,在网上疯狂搜索图片,终于找到了和自家一样的花盆,稍许修了修图,发了过去。
当卢洪洲点开图片时,忍不住笑出了声,他当然看出了破绽,但几个月来他从未像今天这样开心过。他在乎的不是春光,这么多年来,他错过的春光又何止一两回,他只是欣喜于春天来了,家就在不远处静静地等着他回,阳台上的花儿迟早会开,也许等他归家的那天,也许早已在他心中怒放。
作者简介
三盅,男,本名荣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兼职教授,中国传媒出版社文学顾问,上海市作家协会签约作家。主要长篇作品有,《生命的每一天都是奇遇》《我们都是自命不凡的人》《唯有一人爱你灵魂至诚》《9克拉的诱惑》(兼有影视改编)《绑嫁》《东归记》《归去来兮》《你是我今生最大的宝藏》《大负翁》(兼有影视改编)《吕贝卡的救赎》(兼有影视改编)《伪善家》《贫果》《资深掮客》《时间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