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相结合
美丽中国的形象展现,还在愈加具体化、多样化和人性化。不少优秀之作,不仅展现了天地自然之美,人文创造之美,而且进而延伸到展现人与人关系的人际之美,以及人我本身的人性之美。
文学艺术依靠艺术符号,运用意象思维,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天地自然之美,人文创造之美以及人性之美转化为意象,经心灵重构融为一体,形成人心营构之象,从而通过符号显现出来。多层次累加之美一起展现,美不胜收。
人创造环境,反过来,环境也创造人。人在改变环境,但这改变究竟是变好,还是变坏,这里就有价值标准。马克思说得好:“既然是环境造就人,那就必须以合乎人性的方式去造就环境”。我之所以对电视剧《运河边的人们》发生兴趣,就因为此剧围绕大运河的治理这一主题,塑造出了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典型人物。为了使广大人民的家园更美好,这些人奋起治河,改造环境。身处东江市的大学教授梁家轩,一生都在研究运河历史。面对运河的生态日益恶化,他痛心疾首,著文呼吁:救救运河!他的女婿路长河带着妹妹路小惠都积极投身于治理运河。回应人民的呼声,东江市立即行动,副市长亲自担任了综合治理运河的总指挥。经过多年坚忍不拔的艰苦奋斗,终于使运河水清岸秀。运河两岸的平民百姓,开门见河,推窗赏月,过上安乐舒心的美好生活。昔日的垃圾河、臭水沟,如今改造成可以泛舟河上、赏心悦目的游览胜地,迎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员作实地考察,终于,运河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电视剧《春风又绿江南岸》为我们展现了保护自然生态的又一新的途径:农村要振兴,不能盲目开发,而要顺应自然生态,致力于建设和美乡村。“春风又绿江南岸”此句,出自宋代名相王安石《泊船瓜洲》一诗,写他过扬州之所见。这一下就深深吸引了生长于江南岸边的我,我想看个究竟。果然,剧中展现出了自然生态已趋恶化的江南县,最终“又绿”了,江南美景重现。然而,这却是经过了广大人民的艰苦奋斗、精准治理才实现的。江南县委书记严东雷觉悟到了,振兴农村,不能再走破坏生态的老路,而要另辟蹊径,走绿色发展的新路。在他的带领下,江南县走向了建设美丽乡村的康庄大道。
回想起来,深圳的发展初期,也曾有过为求高速发展而相对忽视自然生态的些许波折。我在1984年“5·4”那天,踏上了这块尚待开发的处女地,一晃将近40年了。在深圳,我虽然从事的是文化教育事业,但我自始至今,一直在密切关注着这里的自然生态。那时,这里真的是山清水秀,阳光明媚,一下就吸引住我了。我住在深圳大学校园,紧靠深圳湾后海有大片湿地,旁侧是生长在水中的红树林。我邀请时任中华美学学会会长的著名美学家王朝闻、解驭珍夫妇来作客,共赏红树林,王朝闻对此赞不绝口。那时,深圳的几条大河,深圳河、新洲河、大沙河、福田河,都还河水清清,但也就十多年光景,所有的河道都被污染了,大片湿地消失。到新世纪之初,我从深大新村搬迁到深圳河与新洲河汇合的入海口旁居住,高楼两旁的河水,臭气冲天,阵阵袭来。污染最严重的是那连接深圳和东莞的茅洲河,已变成了臭水沟、垃圾河。幸而,新时代到来,在生态优先的价值观念指导下,深圳人群策群力,奋力治理河道生态,经多年拼搏,茅洲河终于重返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沙鸥飞集的境地,成为全国美丽河湖的成功范例。前不久,我观看了深圳拍摄的反映茅洲河治理过程的纪录片,深感生态恢复之不易,更觉美丽深圳之可贵。
如今,深圳正在向现代化、国际性、创新型的大都市方向迈进,要建设绿美深圳,为建成文明大湾区作出杰出贡献。深圳领导层旗帜鲜明地提出,绿美深圳,要发扬三大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艺术精神。我的理解,这个新兴城市,正在鲜明地标示出自己的价值追求:真、善、美。深圳的高科技发展已闻名于世,科学精神充沛。人文精神也正在大力发扬。近几年,更在加快建设新十大文化设施,发扬艺术精神的空间正在扩展,受到了广大人民的欢迎。我相信,建设绿美深圳的宏大愿景一定会实现。我已九十,也曾想过回故乡苏州、无锡或回北京养老,但我已深深爱上了深圳,终于下定决心,将在此地终老,不再离开了。祝愿深圳青春长在,不断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