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高建平:我在文学所二十年(四)
2023-07-06 10:47:54 来源:文心 作者:高建平 【 】 浏览:463次 评论:0
 

国际美学协会

我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学习的是美学专业。1997年回国以后,积极加入美学界,参与中华美学学会的工作,同时也帮助中华美学学会建立国际联系。

我在国外学习时,就多次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会议,通过这些活动,结识了不少知名的学者。在这些活动中,对我帮助最大的,是参加世界美学大会和国际美学协会。

1995年夏天,我赴芬兰的中部小城拉赫底参加了第13届世界美学大会,这次会议的参会者有四百多位来自世界各国的美学家。我在会上见到了包括阿瑟·丹托、今道友信、斯蒂凡·穆洛夫茨基、约瑟夫·马戈利斯等在内的前辈学者,也见到了当时国际美学协会的一些主要负责人,如阿诺德·贝林特、佐佐木健一、阿列西·艾尔雅维茨、柯蒂斯·卡特等人。这次会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在会上作了发言,发言稿后来发表在波兰的英文杂志《对话与普世主义》上,这是最早向国际美学界介绍中国上世纪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和80年代“美学热”的文章。

这次参会的经历使我感到,中国美学学者应该参与到国际美学组织和世界美学活动中去,这对中国美学学者了解世界,国际美学界了解中国美学都非常重要。过去的国际美学界受西方汉学家的影响,对中国古典美学有一些粗略的了解,但对现代中国美学的发展情况,则几乎是一无所知。这样一来,他们就将中国看成是一个活化石。从孔子美学到清代画论,构成了他们对中国美学的全部印象。20世纪的中国美学,对他们来说是一片空白。中国美学研究者应该积极参与,向世界介绍现代中国美学,改变这种对中国美学的印象。同时,这种国际交流,对于在中国复兴当时还处于萧条状态的美学学科,建立既是现代的,又是中国的美学,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我希望能在这方面做一些事。回国以后,我就积极争取,经过申请,来往多次通信,提交相关的资料,使中华美学学会作为团体会员加入了国际美学协会。

1998年夏天,我赴斯洛文尼亚的卢布尔雅那,参加了第14届世界美学大会。当时出国的经费还很困难,那次会议的旅费,部分是由国家人事部的留学回国人员办公室报销,部分由文学所报销。这一次,我是作为中华美学学会的代表参会的。我在会上介绍了中华美学学会的情况,也使国际美学界对与中国美学界建立联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世界美学大会每三年举办一次。2001年的第15届世界美学大会在日本千叶召开。这是世界美学大会第一次在亚洲召开,对于中国美学走向世界来说,这次会议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

此前中国学者参加国际美学会议,还是零星的、偶然的,在会上也很边缘。这次在日本召开的会议,由于日本办会方的热情安排,组织了一组亚洲美学论坛,分别有日本、韩国、中国、南亚。在这些论坛中,有一个中国美学论坛,由我和叶朗、彭锋、罗筠筠、朴松山发言。除了这个中国美学圆桌的参与者以外,中国学者对这次会议的参与也是空前的,大概有20多位来自中国大陆各个高校的学者参会。中国和亚洲学者的参与,受到了国际美学界的欢迎,也在新世纪之初给国际美学界带来了崭新的气象。

然而,在日本举行的这次大会的执委会上,也出现了一个风波。有一个新成立的“台湾美学与艺术联盟”要求作为团体会员加入国际美学协会。经过一番说明,这个提案在会上被搁置。

在2004年举行的里约热内卢会议上,对台湾的这个组织作了回复,欢迎组织的成员以个人的名义参会,但由于章程里规定,只有主权国家的美学组织才能作为团体会员入会,“台湾美学与艺术联盟”的申请被拒绝。

2006年,在中国成都举办了国际美学协会执委会的中期会议。我在这次会上促成了2010年在北京举办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的决定。

2007年,我参加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汝信先生率领的一个代表团,赴土耳其安卡拉参加了第17届世界美学大会。中国美学界对国际美学活动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也持续增长,大约有四十多名中国学者参会。从这次会议起,我开始担任国际美学协会的秘书长。

2010年,由国际美学协会主办,中华美学学会和北京大学美学美育中心承办,在北京举办了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这次会议盛况空前,国外有400名学者参会,中国的美学家和艺术家共有近一千人参会,中国美学家们与国际美学界的交流大门从此打开。

记得在北京的这次大会上,我与日本著名美学家,国际美学协会前会长佐佐木健一先生有一段对话:

他说:日本原来乒乓球很好,后来就被中国超过了。看来美学也会是如此,中国要超过日本。

我客气地回答说:中国的足球与日本还是差得不少。

随着美学这个学科在中国的复兴,中国美学也在走向世界。我从2007年至2013年担任了国际美学协会的秘书长,2013至2016年担任会长。2016年卸任会长以后,为了保持中国美学界与国际美学界的联系,我仍继续参与国际美学协会的工作,同时,推荐和鼓励中国美学界年轻而外语好的学者积极参加这方面的工作,争取被国际美学界认可。从1995年至2019年,我连续参加了9次世界美学大会。

640_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 (6).jpg

其他学会的工作

过去的一些年,我主要参加了四个学会的工作,这四个学会分别是:国际美学协会,中国中外文论学会,中华美学学会,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会。

国际美学协会的工作,前面已经概述过。这个学会1913年成立,是一个有百年历史的学会,是国际美学界的最重要的一个学术组织。我担任过三年副秘书长,六年秘书长,三年会长,现已卸任。目前还在参加一些协会的活动,并努力推荐年轻的中国学者参与这个协会的工作。

中国中外文论学会成立于1994年,原来是由前辈学者钱中文担任会长。2008年,我被选为学会秘书长。从2013年起,我任学会会长至今。在过去的这十五年间,该学会每年都举办年会和各种学术会议,对推动中国文艺理论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会下属叙事学、符号学、巴赫金研究、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等分会。

中华美学学会是1980年成立的全国性美学组织。此前先后由朱光潜、王朝闻、汝信三位相继担任学会会长。我从2015年起被选为学会第四任会长,担任此职务至今。学会每年举办年会,下属的十个学术委员会或专业委员会也各自举办各种活动,这些活动活跃了学术气氛,有力地促进了美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会于2014年成立,由原社科院副院长张江担任会长,我担任学会的秘书长,参与了学会的创建工作。2019年换届后,我担任学会副会长至今。这个学会致力于文学理论与批评的结合,以《中国文学批评》杂志为阵地,同时也每年召开年会,推动文学学术研究的发展。

个人的学术著作、论文和翻译

我回国到文学研究所工作之前,在瑞典曾撰写和出版过两本书。一本是中文著作《画境探幽——中国艺术的精神结构》,在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出版;另一本是英文著作《中国艺术的表现性动作》,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出版。另外,还在国外的一些杂志上发表了20多篇中英文文章。

回国后在文学所工作的20年,即从1997年至2017年,先后写作出版了四本学术著作,分别是《全球化与中国艺术》《全球与地方:比较视野下的美学与艺术》《西方美学的现代历程》《美学的当代转型》。在这期间,还翻译出版了四本学术著作,分别是《先锋派理论》《艺术即经验》《美学史:从古希腊到当代》《弗洛伊德的美学》。主编了《西方文论经典》(6卷本),中英对照的《美学与文化:东方与西方》。发表的论文有一百多篇。

2017年退休后,迎来了一个学术著作出版的高潮。先后出版了《文学与美学的深度与宽度》《回到未来的中国美学》《当代中国文艺批评观念史》《中华美学精神》,主编出版了《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研究(1949-2019)》(2卷本),《20世纪中国美学史》(4卷本),以及主编出版了三本文选,分别是《西方文论经典精读》《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经典精读》《西方美学经典精读》,主编一本教材:《美学核心素养》。除此以外,还在斯普林格出版社出版了一本英文著作《美学与艺术:比较视野下的传统与当代中国》,在加拿大的Royal Collins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法文著作《中华美学精神》,另外还发表了近百篇中英文学术论文。

现在,我正在做两个国家社科基金的重大项目,一是重大专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学基本问题研究》,一是重大招标《美学与艺术学关键词研究》,成果最终会结集出版。

展望下一步,各种学术行政、学会、编辑的工作,都会陆续卸下,但写书、编书、译书,这方面的工作还不会断。记得美学家朱光潜在80岁后谈工作计划,结尾时说了一句话:春蚕到死丝方尽。朱先生是大学者,说的话也那么动人。我想说的是,有一分力,就出一分力吧。工作是愉快的,坚持做工作是会使人长寿的。

当然,我会常回文学所看看,见老朋友叙叙旧,与年轻人聊聊天。我人生最好的年华是在文学所度过的,对文学所有一种永远的归属感。

原载《名作欣赏》2023年第7期。

640_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 (7).jpg




Tags:高建平 文学 责任编辑:master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4/4/4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叶嘉莹:若能回到过去,会给年轻.. 下一篇梁晓声:在童书创作中拾遗补缺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